其宋元时期产品在器物的釉色、器型和装饰纹样等方面彰显大气、包容与开放的时代艺术之美;古窑址见证了泉州海洋贸易的兴盛 社区展馆为民众介绍东门窑址的沿革情况 核心提示 东门窑址,位于今天的泉州市丰泽区华大街道城东社区内,该遗址分为南窑和北窑两个区域,是泉州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陶瓷商品的重要生产窑场之一。东门窑临近泉州港,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其陶瓷生产与外销一度十分繁盛。该窑址对于研究古泉州港乃至福建的陶瓷外销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记者 吴拏云 文/图(除署名外) 窑址上有7条窑炉遗迹 17世纪,欧洲人在一本记录西方与中国瓷器贸易往来的《葡萄牙王国记述》书中,将龙泉青瓷称为“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的金、银或水晶都更可爱”,可见古代龙泉青瓷在欧洲的受欢迎程度。宋元时期,在泉州东门外的碗窑乡也曾大量产出青釉瓷。这种青釉瓷,釉呈天青色,青中泛灰或青中泛褐,玻璃质感较强,透明莹亮,釉面呈细小冰裂纹,属窑变的自然开片,其风格颇具浙江龙泉青瓷特色,故被称为“土龙泉”。除了青釉瓷器外,东门窑还生产青白釉瓷器、白釉瓷器、青黄釉瓷器等。当时东门窑的瓷器行销海内外,尤以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为主,东门窑也因此成为闽地陶瓷商品的重要生产窑场之一。 如今前往东门窑址,我们发现窑址位于泉州市丰泽区华大街道城东社区的碗窑和后路两个自然村落。据介绍,遗址分为南窑和北窑两个区域,窑炉沿南北山坡陵坡处构筑。两座小山坡为一条早年可供运载货船通行的窑址溪间隔。 泉州市博物馆的考古报告显示,东门窑址上有窑炉遗迹7条,其中北窑4条,南窑3条,分布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其中北窑遗址面积较大,南窑遗址较小。北窑4条窑炉遗迹中,有一条保存相对完好,窑头、窑尾、隔墙、护窑墙、窑门均有保留,两侧窑壁也均有部分留存,是典型的龙窑形态。其余3条保存相对较差。窑址周围均有众多瓷片堆积存在;南窑3条,仅其一发现窑头、窑尾,窑炉周围亦有大片堆积层。总体来看,窑长在50米至80米之间,窑宽有2.5米至3.2米不等。另外,北窑勘探区域有疑似作坊遗迹一处,现保存一口大陶缸,并在该区域出土轴顶箍等窑车上使用的构件。 据悉,东门窑俗称“碗窑”,遗址遗迹发现于1953年,后经专家考查认定,这里的窑场创烧于唐,盛烧于宋元,废于元末明初。其遗址遗存丰富,是研究宋元时期泉州陶瓷生产技术、工艺以及外销瓷的重要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