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 热词 > 正文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二十二) | 义捐骨髓铸师魂

2023-06-07 12:45:25  来源:泉州史志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新时代精神文明“践行者”——郑金聪的故事《义捐骨髓铸师魂》

义捐骨髓铸师魂

永春县坑仔口诗元小学 谢锦阳

2023年3月7日,一则不寻常的消息瞬间传遍坑仔口中心小学校园。学校的郑金聪老师在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无偿捐献给一位罹患重型再生性障碍性贫血的10岁小女孩,成为一名光荣的非亲属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是福建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第385人、泉州市第35人、永春县第1人。

郑金聪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立定跳远练习

造血干细胞捐献也被称为骨髓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和移植可治疗恶性血液病、部分恶性肿瘤、部分遗传性疾病等75种致死性疾病。虽然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特发肿瘤的理想方法,但要寻找与病人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相匹配、不被排斥的造血干细胞却不容易。在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中,骨髓不一定相匹配,而在非亲缘关系中,更是只有十万分之一至几十万分之一的概率。由此可见公民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性和意义之大。

雅闻一诺值千金 推挽尤多乐善心

郑金聪出生于德化县三班镇东山洋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源于一种朴素纯真的家风传承,他的父亲总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教育孩子:做人必须信守承诺,时常拥有一颗善良之心。正是父亲这种质朴无华的教诲,在他儿时的心灵里便已播下了这一颗爱的种子,沐浴阳光雨露,历经岁月洗礼,终于长成了一片爱的绿荫。

事情的缘由还得从2021年5月说起,在郑金聪进行无偿献血时,一位护士不经意的一句话,让他对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行列产生了强烈的渴望,咨询相关信息后,他随即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22年4月的一天,他突然接到泉州市红十字会的通知,告知他初配对成功。那时的他心情特别激动,只顾庆幸终于能帮上与病魔斗争的患者,却忽略了自己还没来得及征求家人的意见,特别是新婚不久的爱人,没来得及告诉她事情的来龙去脉。或许是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了解不多,母亲显然有些担忧。所幸的是,爱人不仅十分理解支持自己,还从专业角度帮婆婆普及了相关知识,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捐献不会影响健康,至今未发现因采集造血干细胞引起伤害的案例,更要相信政府和医疗机构“不会为了救一个人,而去害了另一个人”。可以说,此次的成功捐献,是他们一家为曾经的诺言而付出的爱心汇聚。

拼却老红一万点 换将新绿百千重

尽管造血干细胞捐献是有安全保障的,但采集的过程却是相当的繁琐和不易。2022年11月初,郑金聪在永春县医院进行高分辨实验室检验配型;2022年12月初在德化县医院体检通过;2023年3月3日前往福州做采集工作准备,当天下午在省红十字会的陪同下签订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之后的几天每天要静脉注射一针动员剂。3月3日当天注射第一针;4日注射第二针后,当天下午就开始觉得整个腰部酸楚胀痛;5日注射第三针后,腰部和盆骨的疼痛感愈加强烈,晚上躺着的时候就更难受了,甚至得承受针扎似的阵阵刺痛。但他一想到自己的付出延续的是一朵正在绽放的“花儿”,承载的是一个家庭未来的希望,更何况,非亲属造血干细胞捐赠事业在我国尽管已经蓬勃发展,但由于配对成功的几率极小,自己没有理由退缩更没有理由放弃。6日早上一针,到7日早上注射完第五针后,就开始进行采集了。采集过程的四个小时里,人躺着必须双手放直、身体不能随意挪动,他只能默默地咬牙承受着手臂和肩膀从麻木到冰冷的过程,后背的汗水甚至打湿了床单。而这一切又算什么呢?些许的难受和疼痛换来的必将会是一个花季少年重生的希望!采集完成后,他忘却了自身的痛楚,关注的是什么时候能让这位不知名的孩子快点好起来……

郑金聪老师捐献造血干细胞过程中

我奉书山为赠品 君收云海作诗声

“我是一名老师,能帮助一位在与病魔斗争的人,对于我和患者来说都是一种缘分。今后,如果我的血液能够再次救人,我还是会义无反顾继续捐献的。”这是郑金聪接受采访时说的话,算不上豪情万丈却又是如此的掷地有声。也许,在郑金聪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心中装的便是大爱,肩上扛的便是责任。从初筛到高分辨的确认、体检,再到福州采集成功,这一路走来,他特别感谢红十字会和家人的陪伴,特别感谢领导和同事的关心与鼓励,感谢为这个社会奉献爱心的人们,他说是爱心的传递才使得他也能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让孩子看到了光,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想见,十岁小女孩罹患重疾时的痛苦煎熬与求生欲望,患者家属的茫然无助与翘首企盼,如果没能找到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或许都只能束手悲愤问天!人世繁华,有人点塔七层,锦上添花,而对于患者和家属,他们更需要的是暗处一灯,雪中送炭。郑金聪的善行义举,则恰似冬夜里的一盆炭火,严寒中奉献炽热情怀;亦如夏日里的一缕清风,炎热中捧出冰雪肝胆。

郑金聪老师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

双向奔赴的爱与感恩总能让人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暖。受捐者是一名上小学的女孩,按照国际惯例和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明文规定,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中的供患者双方一年内不能见面,在相关法律上这叫“互盲”,这是因为,供患者双方见面所牵涉到的问题很多,涉及法律、道德、社会伦理等诸多因素,意在充分保护供患者双方的隐私和权益,避免对正常生活工作招致不必要的麻烦。但面对再造之恩再生之德,受捐家属写给郑金聪的感谢信中是无尽的感激和感叹:“在绝望和崩溃的边缘,感谢您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希望,感谢您给了我女儿一个光明的未来……”信的末尾是孩子稚嫩的笔迹,上面写道:“谢谢叔叔的爱心捐赠。等我病好了,我一定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