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晋江连续23年位居福建省县域经济总量第一位,第十六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前十行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44.24亿元,同比增长7.8%。2017年,这座以“爱拼才会赢”著称的民营经济大市,迎来践行“晋江经验”第十五年。15年来,这座城市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丰富“晋江经验”,成功走出了一条全面发展之路。
本报讯 (记者庄建平)以“学习借鉴晋江经验 主动思进思新思变”为主题,丰泽区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日前启动。该区将通过大讨论活动,把全区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区第四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上来,着力解决影响丰泽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实际问题,在思想解放上迈出新步伐,在破解难题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发展上见到新成效。 目标 争当先行先试尖兵 本次大讨论活动对象为该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重点为区、街道两级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职工以及社区“两委”成员。活动时间从2011年10月中旬开始至2012年3月底,共分宣传发动、学习调研、建言献策、总结提高四个阶段进行。 通过大讨论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树立强烈的城市核心区意识和创先争优意识,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懈怠,不自满,敢于追赶超越;立足本职工作,敢于突破前人,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先行先试,善于先行先试,争当先行先试尖兵;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调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市党代会提出的转变提升这一核心思想以及区党代会提出的“推动‘四个提升’、致力‘五区构建’”这一工作主线和发展方向改革攻坚,走集约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破解发展空间和载体不足等问题,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速向核心区汇聚,做大城市经济的规模与体量。 学习 围绕五个专题展开讨论 理论学习方面,该区将重点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区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各单位要组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开设专题辅导、形势教育和主题宣讲等,推动理论学习深入开展。 依托中心组学习平台,区四套班子,各街道、区直各单位围绕主题开展学习讨论,集思广益,谋划发展。紧扣打造“首善之区”,突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主线,两轮驱动、多项融合,致力推动产业的转型提升;科学规划、建管并举,致力城市建设的提速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用活载体、盘活资源,致力招商质效的提升;优化服务、创新管理,致力民生的有效改善;完善机制、激发活力,致力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升等五个专题开展学习讨论。同时开设“思进思新思变 解放思想大家谈”论坛,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运用 优秀建议化作实践助推器 方案要求,丰泽各级各部门要组织开展专题调研,提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办法措施。区四套班子成员要围绕解决涉及丰泽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结合分管工作,深入一线,与职工、群众、服务对象、挂钩街道和社区的党员干部面对面开展对话交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策于民。各街道、区直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各自实际,围绕如何服务全区发展大局、找准定位、发挥作用进行专题调研。 各街道、区直各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按照“思进思新思变”的要求,围绕打造“首善之区”的发展定位,就着力解决25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思考,积极建言献策。该区将把有创造性、可操作性的调研文章和推动工作的好思路好对策汇编成册;对调研成果和有价值的对策建议,集中力量进行成果转化、实践运用,把解放思想的成果体现在项目建设有进展、服务绩效有提升、干部作风有转变上。 |
建设经济强市,打造幸福晋江——这是晋江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晋江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统筹城乡、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幸福家园等方面进行诸多大胆探索—— 2006年,在全省率先建立“凡征必保、即征即保”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2008年,成立全省首个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常设机构——晋江市流动人口办; 2009年,在全国率先推行城乡一体普惠型养老保险制度; …… 这些措施有力降低了城乡差别感,增强了城市归属感和民生满足感,实现了幸福指数与经济指标的同步提高。 城乡一体——打破城乡二元管理模式,构建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与市民待遇一致 暖春时节,晋江梅岭街道桂山社区。72岁的庄高峰沐浴着暖阳,一边踱着步,一边惬意地向记者讲述他的拆迁经历和幸福的晚年生活。 原本,庄高峰家人均有0.3亩地,一家人靠种地为生。上世纪80年代后,桂山村农地大部分被征用,改制成社区。去年,晋江梅岭组团改建,他家的祖屋和新房也都拆了。 失去了地,又拆了房,生活靠什么?他的答案是:靠政府合理的补偿机制和逐步完善的社会保障。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租住90多平方米的房子,月租1200元,市里过渡租房补贴每月1000多元,加上政府给60岁以上老人每月补助生活费200元,还有盈余。 此外,老庄还参加了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应缴纳保费19600元,政府承担80%,他从征地补偿款中只拿出3920元,即可享受到每月280元的失地养老保险。目前,晋江102个村(社区)3.02万人参与了被征地养老保险,2.58万人领到养老保险金。 晋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温铭锋说,在设计社会保障制度之初,晋江就树立超前思维,坚决打破城乡二元管理模式,完全按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前,在新农合、新农保、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生育、工伤保险等方面,基本不存在城乡差别。可以说,在晋江同一片蓝天下,农民和市民待遇一致。 内外一体——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本地人和“新晋江人”共享普惠待遇 陈埭江头小学,是晋江最大的农村小学之一,全校1775名学生,外地农民工的孩子1544名,约占全校87%。 六年级一班学生何玉梅,老家在重庆农村,从小在晋江长大。她到了上小学年龄时,在晋江务工十几年的父母十分发愁。女儿该到哪里读书?送回老家吧,没人照顾;在晋江又没户籍,能上哪所学校呢?左右为难。 陈埭镇党委书记王茂泉获知此事,给他们带去了好消息:晋江公办学校对所有外来工子女敞开大门。 晋江有流动人口100万人左右,占泉州流动人口总量1/2、全省的1/4。为了破解外来工子女就学难问题,晋江市委、市政府重拳出击:打破本地人与外地人界限,加大投入,在扶持民办学校之时,全市公办学校对所有外来工子女敞开大门,外来工子女和晋江本地生一样,均可就近入学。去年,晋江市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30.29万人,外来工子女就达15.72万人,约占51.90%。 晋江市教育局副局长施正琛说,在保障所有外来工子女享受与晋江本地学生入学机会平等的同时,晋江还千方百计减轻他们的负担。2002年在全省率先取消外来工子女借读费,2006年又取消所有学生学杂费,分别比全国、全省提前2年半和2年实现。外来工子女在评优评先、入队入团、社会实践、升学等方面,享受同城待遇。 为进一步提高外来人口归属感,晋江还公开做出“三不”承诺(决不让一名来晋务工人员的子女上不了学,决不让一名来晋务工人员因恶意欠薪领不到工资,决不让一名来晋务工人员维不了权),出台服务流动人口15项优惠措施,同时在全省率先设立企业欠薪保障调剂金和欠薪举报奖励等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网络,让百万“新晋江人”安居乐业。 创新管理——推进社会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建设,构建人人共享的“幸福晋江” 在成功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本地与外来工子女就学一体化等待遇之时,晋江努力探索社会服务与管理的一体化建设,扎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近日,记者来到青阳街道阳光社区办事窗口。在一楼一站式办事大厅的劳动就业、计生、物业租房、办理暂住证等多个服务窗口,几位外地青年正在咨询。墙角的宣传架上,整齐摆放着《致外来工的信》等宣传单及各种服务手册,人文关怀尽显。 阳光社区户籍人口2000多人,外来人口7000人以上。社区支部书记王金聪说,服务好社区居民和流动人口,是社区的头等大事。社区设有健身室、图书室、休闲网吧等,免费开放。社区幼儿园,入托孩子400多人,外来工子女占1/3,一些经济困难外来工子女学费还减免。 在做好服务的同时,社区对流动人口实行登记在册,租赁房子也登记在册,与公安并网管理;创建警务室,建立电子监控网络,组建治安巡逻队,24小时不间断巡逻,创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群防群治网络。管理措施到位,社区治安日益趋好,发案数逐年下降。 阳光社区“一站式”服务与管理,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向科学管理与满意服务相结合的转变,在晋江其他社区逐步推广。今年,晋江将开始尝试“居住证”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水平。 既要抓好服务,也要加强管理,这是晋江市的基本执政理念。因为这一理念,在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政府与企业携手共克时艰,使企业逆风飞扬;为了让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金融危机期间,政府勒令18家重污染企业搬迁整治,还晋江人蓝天碧水。 因为这一理念,政府坚持民有所呼即有所应。在外来工密集的陈埭、深沪、新塘街道等地,投入5.5亿元启动5个外来工廉租房项目,总建筑面积26.34万平方米,可提供4575套廉租房。 因为这一理念,去年底发起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的“百日会战”,使“两抢一盗”案件明显减少,社会防控水平明显提升,生活在晋江的人们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阮锡桂 段金柱 刘辉 何金 晋江经济报记者 罗辉 通讯员 林青) 采访手记: 以民为重 “人民”两字有多重?在深沪的外来工公寓里,在一所所向外来工子女敞开大门的公办学校内,在慈善总会资助的困难儿童眼中……记者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在晋江执政者眼里,人民重如泰山。 毋庸置疑,晋江的发展奇迹,与晋江人和“新晋江人”息息相关。晋江本地人口100万,外来流动人口也有100万,管理如此特殊之地,要有辨证思维,更要有创新理念。只有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方能让每个在晋江生活工作的人有幸福感。 统筹,是政府管理社会的基本方法。在城乡差别日渐缩小、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相当等现状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晋江人和“新晋江人”发展的课题,历史性地摆在执政者的面前。 实现城乡一体化,不能只停留在规划建设层面,而要向社会保障领域延伸,这就须突破城乡二元体制。在诸多民生领域实现本地人和外地人一体化,同等待遇、普惠待遇,更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管理思维。对人的服务与管理的一体化,则体现了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由此观之,三个“一体化”背后,是以人为本、以民为重的执政观。在晋江,这三个“一体化”的社会管理模式,不仅让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幸福创业,也让改革开放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所有普通人,让生活在晋江工作在晋江的每一个人幸福感油然而生。 以创新社会管理为突破口,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进而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这也是“晋江经验”最为可贵之处。 |
东南网-福建日报5月1日讯 晋江民营经济发达,民企超万家,在县域经济总量中“十分天下有其九”。 进入新世纪,晋江民营经济活力迸发、发展提速—— 上规模。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5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373家、超10亿元企业25家。 强素质。晋江民企建立企业技术中心169个。涌现出国字号品牌119枚,上市企业32家,数量均居全国县级市之首。 调结构。在传统产业不断做强做大之时,民营经济中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正在起步。 …… 活跃的民营经济、发达的产业集群,已成为晋江县域经济最突出的特点和最鲜明的优势。 集群突围——从草根起步到产业成林,崛起的产业集群壮大了晋江县域经济总量,成就了晋江制造的金字招牌 从泉州市区往晋江,公路两旁是林立的广告牌,恒安、安踏、劲霸、七匹狼……都是耳熟能详的品牌。支撑这些品牌的则是晋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晋江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晋江的传统产业已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拥有制鞋、纺织服装、建材陶瓷、食品饮料、纸制品等多个产业集群,这些集群的年产值,少则百亿元,多至数百亿元。 而众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与转型过程—— 乡里乡亲,兄弟朋友,把酒言欢;探讨商机,投入股金,签字画押——30多年前晋江街头巷尾上演的这一幕,晋江人或许早已习以为常。然而,正是凭着这份草根,晋江人从手工作坊起步,踏上创业征程。“家家办厂,户户经商”是那时的景象。 为引导民营经济良性发展,晋江相继制定实施了产业集群、品牌发展两个规划。通过深入研究本地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晋江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与传统制造业相配套的上游企业落户晋江,填补产业链空白点。 晋江还采取“政府指导、部门牵头、社会协作”的办法,启动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继建成制造业电子化协作平台、国家鞋服检测中心、伞具拉链检测中心、玩具文具检测室等一批产业创新公共服务项目,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多年来,以知名企业为龙头,晋江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确立了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目前,晋江年产茄克7000万件,占世界茄克年总销量的1/5;运动鞋旅游鞋年产量占世界年总产量的20%;糖果年产量占全国年总产量的20%;雨伞年产量3亿多把,年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15%、25%。 近年来,晋江先后荣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拉链之都”、“世界茄克之都”、“中国伞都”、“中国鞋都”、“中国内衣名镇”等14项“国字号”区域品牌称号,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品牌基地之一,成就了“晋江制造”的金字招牌。 产业成林,优势独具。在晋江党代会上,晋江提出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力争到2015年,形成2个超千亿、3个超500亿的产业集群,培育5家以上百亿企业、50家以上上市公司。 两翼齐飞——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资本运营,晋江民营经济发展始终勇立潮头、引领先机,为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晋江民营经济起步于小工厂、小作坊。改革开放初期,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成本优势,从仿牌、贴牌起步,晋江的大部分企业迅速走完早期的发展积累。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质量与品牌成了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晋江人尴尬地发现,面对全市民营经济的“满天星”,真正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只有“安尔乐”等少数几个。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创牌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1995年,晋江市政府提出“质量立市”的口号;1998年,提出“品牌立市”的口号;2002年,提出打造“品牌之都”的构想。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重奖技术创新及名牌培育成效显著的企业。 这股“创牌热”绵延数十年,热度至今不衰,成就了晋江“品牌之都”的地位。 品牌带动的实施,使晋江制造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攻城略地”——安踏运动鞋、心相印纸巾、七匹狼茄克、浔兴拉链等10项产品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均位居第一。 资本板块,是晋江民企的另一个创造成果。今年初,随着冠科电子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晋江的上市公司数量一举超过江苏江阴,成为全国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县级市。在资本时代来临的今天,晋江擎起了“引领者”的大旗。 据统计,晋江32家上市企业,通过资本市场首发募集资金160多亿元,总市值超1300亿元。目前,晋江还有近百家上市后备企业,今年内可望上市10家左右。今年一季度,晋江131家上市和上市后备企业纳税同比增长60.04%。 从民营经济的激情迸发,到品牌运作的破局突围,再到资本时代的超前引领,晋江民营经济始终活力迸发、持续领跑。 换挡提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新产业异军突起,为晋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积蓄了能量与后劲 2月23日,香港证券交易所传来消息,太益控股正式更名为金保利新能源。此前,总部位于晋江的金保利新能源公司成功借壳太益控股上市,成为港股中唯一生产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上市公司。 眼下,在传统产业闻名的晋江,在蓄势多年之后,新兴产业也在开花结果。 事实上,新兴产业的勃兴,是晋江经济多元化突进的一面。 连续18年领跑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晋江,如何继续领跑?晋江的答案是:主动求变,蓄势突破,实现换挡提速。一方面积极引导传统产业依靠科技进步、现代管理和资源整合加快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光电、物流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晋江开发区,记者看到,这个原本并不显眼的产业园区正在加速拓展提升。历经创牌、营销扩张期之后,品牌众多的晋江制造业进入增强内生力的资源整合阶段。晋江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打响“开发区拓展提升战役”,新增征地1.87万亩,全面拓展晋江经济开发区,完善园区布局,规划功能定位明晰的“一区九园”,为企业增产升级提供平台,提档升级留住资金,引导企业把上下游产业链引入晋江,在本土构建品牌产业园。 “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加快实施技改是抢占行业话语权的重要法宝。”晋江市领导说,今年,晋江扶持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将达120多个,计划投资50多亿元,以尽快推动传统产业从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在整修完善传统产业这台主引擎外,晋江还努力打造光电产业等新兴引擎。 近年来,晋江把发展装备制造、航空零部件修造、高端印刷、光电能源等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高标准发展,集聚式推进。仅光电产业,晋江就先后引进金保利能源、冠科电子、晶蓝光电等龙头项目,并吸引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着力培育产值超千亿元的光电能源产业集群,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经济新跃升发展蓄势。 依靠传统产业单体前行的晋江,如今正在进行立体突进、跨越发展。今年一季度,晋江生产总值达186.2亿元,同比增长14.8%,晋江财政总收入完成29.23亿元,同比增长40.12%。 (福建日报 何金 阮锡桂 刘益清 段金柱 刘辉 晋江经济报 罗辉 通讯员 林青) |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敢为人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图为晋江一家机械公司生产场景。 (陈英杰 摄)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经济发展之重,古今如一。 “晋江经验”的创造者,连续17年领跑全省县域;在更大的范围内,泉州5个县(市)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坐拥全省一半以上席位。凭借解放思想的勇气、因地制宜的运作、通达八方的胸襟、共同富裕的愿景,泉州干部群众心手相连,敢为人先,百舸争流,百花齐放,不断谱写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辉煌篇章。 □本报记者 朱娟娟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开明开拓 薪火相传 因地制宜 老一辈泉州人儿时听得最多的,是“番客”出海经商、衣锦还乡的传奇。那片蔚蓝,蕴含着未知的希望;拍岸涛声,让讨海人心旌摇曳。 追溯泉州人开明革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可以从这里开始。他们眼中,曾映入“市井十洲人”的身影,也曾见证“异货禁物如山”。“安平商人是脱离了封建政府控制的第一个商业群体”,先人已如是,后生更可畏。于是,当过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挫伤全国农民积极性之时,泉州人用农村社队的名义,点燃家庭作坊式小企业的星星之火,开始了民营经济的筚路蓝缕。 晋江陈埭,是值得书写的一笔。 这曾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乡镇;也恰是一个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史上刻下鲜明印记的乡镇。 1978年,陈埭镇申请了20张集体企业的牌照,首开“联户集资”先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想得开,有胆量,就合股进来干!从铁件加工到简单机械生产,从纽扣到整件服装,各行各业,各显神通。正是这种开明革新的思维方式和开阔的发展思路,这番敢为人先的胆识魄力和勇于争先的“屡败屡战”,成就了泉州民营企业家“会识‘天象’、会看‘风水’、敢走‘夜路’、敢闯‘激流’”的本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晋江已有社队企业1141家。1984年,陈埭镇成为我省首个亿元镇。晋江农民在民营经济发力之时,泉州大地上次第掀起兴办乡镇企业的热潮。石狮、南安、惠安、安溪……各地“洗脚上岸”的农民企业家们各显神通,开始了“三闲”起步,办起了“三资”企业,扛起品牌大旗,抢滩资本市场。昔日遍布乡野的小作坊历经市场经济大浪淘沙,逐渐成长为现代化的企业集团,撑起县域经济发展的骨架。 百姓之开明,在于敢想敢试;政府之开明,在于敢于担当。 当全国宏观政策层面对农民办企业、走市场化道路还未有定论时,晋江乃至泉州的各级党委、政府,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担当起乡土工业“保护者”角色,创造出县域经济发展先行一步的体制优势。当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后,他们简化程序、出台政策、扶持创牌、鼓励上市,悄然完成了从“保护者”到“服务者”、“引路人”的角色转变。更可贵的是,历届党委、政府既努力保持政策延续性,又根据新的条件和环境进行战略创新,一届为一届打基础,一届为一届创条件。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因地制宜 经营特色 千帆竞发,如何激流勇进? 当中国鞋都、石材之都、雕艺之乡、水暖之都、茶都、瓷都等骄人称号分别指向一方县(市、区)时,答案不言而喻。始终立足本地优势,挖掘独特资源,做足产业和经济的“特色”文章,泉州在这条道路上走得筋骨强壮、气势昂扬。 创业之初,晋江利用侨乡特有优势,以“小洋货”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格局,食品业在市区风生水起,纺织鞋服业在晋南安营扎寨,陶瓷石材在晋西引领风骚,制伞业在东石落地生根,玩具业在安海枝繁叶茂……遍地开花的特色产业,撑起了中国四大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之一的“晋江模式”,也催生了后来叱咤风云的泉州轻纺工业等3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 龙门陡开,江鲫飞跃。榜样的力量向周边辐射,并在各地衍生出市场导向型、传统工艺型和资源特色型等区域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发展典范。 安溪人种茶,一跃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南安人凿石,打造出全国最大建材加工基地;惠安人凭借一手雕工,创造出超百亿元的年产值;德化依靠陶瓷技艺,烧制出全国最大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尝到了甜头的泉州人挽起特色经济强弓,箭指八方,继而在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光电信息、造纸印刷、生物制药、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攻城略地、续写华章。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产业的集聚,鞭策各地在自主创新、打造品牌、特色经营上各出奇招。冷转移印花技术,让石狮纺织品笑傲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角逐;循环经济技术,让南安九成碎石变身花色缤纷的人造大理石;乌龙茶现代栽培制作技术,使安溪茶叶通过276项检测挺进日本……历经仿造、贴牌的阵痛,安踏通过赞助悉尼奥运会,一举成为我国运动鞋第一品牌;雅克提炼出维生素糖果的概念,占据了同类产品91%的市场占有率;“富贵红”陶瓷凭借一抹嫣红,成为世博会联合国馆赠送嘉宾的指定礼品……各怀绝技、个性鲜明的泉州企业,成为县域经济版图上的颗颗明星,璀璨夺目。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通达八方 海纳百川 如果说“开明”是为了破除体制障碍;那么“开放”二字则意指把握市场规律,走出自我,走出家庭,走出村子,乃至走出国门,多方吸纳资金和持续优化管理。凭借海纳百川的胸襟,泉州各地突破了“一亩三分地”的“鸟笼经济”,持续扩大开放,为县域经济新一轮飞跃积蓄能量。 回望晋江经济的发展历程,从一开始就不是封闭的。“估衣摊”上荡漾的是南洋风;“三来一补”让晋江人与外面的世界保持密切联系;数万销售大军抢先开辟了国内市场;从小到大的外贸业务强化了本地经济与国际市场的共存关系;天南地北的专卖店与消费者建立起直接的购销联系……也许时间进程略有差异,但泉州各地无不遵循着这样一条开放的发展轨迹。当前,在全国各地经商的泉州人近100万、泉籍商会100多家,大批企业到境外设立营销窗口和研发中心。匈牙利有“晋江一条街”,德国有“泉州市贸易促进中心”,阿联酋正筹建“沙迦中国(石狮)服装批发市场”……正是这样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开放格局,让泉州县域经济融入全球供应、采购和消费系统,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参与资源配置、汲取发展动力。 开放能打通市场,开放更能聚八方之财。从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泉州人造花厂有限公司创办之日起,泉州县域经济发展从民间借贷走向利用外资,又从利用外资走向改制上市。不久前,晋江凭借32家上市企业数量超越江苏江阴,成为国内县级市之最。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机制,各地一家又一家企业从资本海洋中募集到大量资金,顺利完成了设备换代、技术升级和项目投建,迎来发展“第二春”。 与改制上市相伴而来的,是人才战略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曾构成县域经济主体的一个个家族企业、乡镇企业,相继敞开大门,广纳天下英才。七匹狼、九牧王请来了台湾高管,爱乐“猎”来耐克韩国加工厂原厂长,箭牌公司高管被久久王招揽至旗下,麦肯锡等全球顶级咨询公司成为各地企业的座上宾……八方资源持续流动、集聚、整合,不断打破经济发展的“瓶颈”,推动县域经济跃上一个又一个崭新的舞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共同富裕 惠及全民 曾经赤贫的土地,让脱贫致富成为泉州人与生俱来的渴望。正因如此,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泉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共同富裕道路,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各地党委、政府一以贯之的圭臬。 万家灯火,百鸟归巢,城市是百姓安居乐业的摇篮。从一开始,晋江便走出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如今,在“全市一城”理念的驱动下,九个组团大刀阔斧再铸城市容颜,让宜居成为百姓共享的财富。放眼泉州,环湾规划将鲤城、丰泽、洛江、泉港、石狮、晋江、惠安、南安等一并揽入怀中,伴随着980平方公里中心城市规划的落地和城市建设战役的隆隆战鼓,日渐拉开框架的现代化海湾型城市令人向往。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个大本营,各乡镇更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在小城镇建设道路上你追我赶,正在崛起的一个个商贸重镇、旅游名镇、文化大镇,在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为各地百姓带来致富新机。 如果说城市为美好生活搭建了舞台,那么快速发展的各项社会事业则为主演绎台上的活色生香。以被列为社会管理创新全国试点为契机,晋江频挥大手笔。在全省率先启动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抚平了30万农民紧蹙的眉头;在全省率先补偿特殊门诊,温暖了千万患者的心房……和晋江一样,手头渐宽的泉州各级政府,无不将民生奉为一号工程。全市受惠于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的群众已分别增至548万和161万人;4.3万套建设中的保障性住房庇护家的温暖;11个县(市、区)通过省“双高普九”评估;所有乡镇卫生院基本达到国家建设标准;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已投入使用…… 在积累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深谙“共赢”、“共富”之道的泉州人在发展县域经济中,正越来越多地“给予”。在全国县级单位中,晋江率先成立慈善总会;在泉州,2/3的善款来自本土民营企业家。同时,全市各地不断加大分配调节力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让共同富裕之光照耀社会各阶层。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国富民安”的古老愿景,随着县域经济的万马奔腾,气象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