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记忆:百年百村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宣传泉州各地发展变化,展示侨乡大地村居建设成就,讴歌新时代,弘扬主旋律,市委网信办组织开展了“泉州记忆:百年百村”网络征集活动,共收到各县(市、区)选送的104个作品,现从中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播。

 资  讯 

泉州记忆:前垵村

即时 | 2021-09-08 09:50

高雷山渔港经济和休闲旅游区概念性规划图

崇武镇前垵村地处崇武半岛南部,陆域面积3.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8公里,全村有24个村民小组1879户7740人,其区位优势明显,东与崇武古城接壤,西临青山湾,南朝大海且坐拥有“全国最美八大海岸”之称的西沙湾和历史上对台前沿阵地的高雷山。

近年来,前垵村全力推动农村生态建设,先后获评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文明村、市美丽乡村等称号。

前垵村渔港

保护地方特色生态资源

开发宜居宜业宜游滨海渔村

前垵村海岸线长约3.8公里,曲折绵延,金色沙滩、峭壁岩群具有极强的观赏性。近年建设的雷山湾更是充满了浪漫诗意,与青沙湾、西沙湾、半月湾构成了惠安四大海湾。

高雷山渔港经济和休闲旅游区已开发建设“问海”文创园、“依山傍海”渔村房车基地、渔村美食坊、高雷山渔村特色商业街、渔民作业体验区、高雷山小渔市、闻海特色海水游泳馆及配套大型停车场等,集民宿,特色小吃、新鲜海味,渔村民俗风情游及渔民体验坊等于一体,背山面海,风景怡人,充满渔村滨海旅游的乡土风格,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

渔民礼堂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惠安县展示点、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前垵雷山宫、全国少有保存完整的渔村礼堂——前垵渔民礼堂、志心寺、上帝公宫、太子爷宫……前垵村现有的宗祠寺庙保存完好,特色建筑相对集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问海”文创园

加大生态环境整治

充分挖掘集体自然资源效益

通过租赁、入股、承包等方式,对闲置的固定资产进行二次开发、资源整合,发挥集体资产经济效益。“问海”文创园、“闻海”海水游泳馆原为破败的旧餐馆和村民乱搭乱盖饲养鸡鸭的场地,周边乱倒垃圾及建筑余渣的现象经常发生。经过盘活,集体打包租给第三方经营管理,既改善了村庄环境,也为村集体增加租金收入十几万元。

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投资建设进行出租获取收益。前垵村利用高雷山废旧地建设了渔港东岸及渔港南岸停车场,可供200辆小车停放,既缓解了高雷山旅游区的交通压力,每年又可为村集体增收近5万元。开展四荒地整改,整合土地资源,发挥土地资源效益。位于前垵工业区的“四荒”地通过整改,出租给了周边石材企业,年租金收入约190万。

党建走廊

创新宣传方式扎实开展活动

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在传统宣传栏基础上,前垵村建设两处大型户外宣传走廊,注重版面活泼、形式多样,宣传内容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让村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能及时了解新政策及前垵村新动态;同时,在滨海公园建设大型党建文化走廊,将党性教育由室内向室外延伸,也美化了村庄环境。

前垵村开设了“雷山龙腾”公众号,作为村里信息公布平台与高雷山旅游文化形象宣传窗口,已发布上百篇原创作品,是全省较有影响力的村级公众号。另外,借助“抖音”(雷山龙腾)进行宣传,每星期发布2—3部农村工作短视频,让生态建设普及面更广更有效,助力乡村振兴。今年前垵村又率先在全省开设“前垵村党员直播间”,组建党员主播团队伍,定期开展直播,通过微党课、微宣讲和交流互动,为农村党员量身定做更有吸引力的“三会一课”。

前垵村还携手多方单位开展活动,积极活跃乡村文化生活。渔村楹联文化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南音交流活动、游泳邀请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

南音演唱会

联欢晚会

泉州记忆:诗南村

即时 | 2021-09-07 09:45

诗南村地处南安市码头镇南端,面积约4平方公里,人口4700多人。村庄依山傍水,逐水而居,是著名的水乡,后因村里乡贤柏斯音乐集团家族的影响与音乐结缘,走出一条音乐水乡之路。

诗南村被确定为乡村振兴试点村以来,立足自身优势,以党建为引领,拓展“党建+”功能,建设党建工作红色走廊,重点发展水电和菌菇产业,推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激活乡村综合治理,注重通过音乐文化培育淳朴乡风,持续打造有产值、有颜值、有气质的音乐水乡品牌。

近年来,为打造“红色风景线”,建设集党建、旅游、音乐、古厝等元素全面融合的栈道,聚合音乐资源,开展“音乐+”文化活动,开设钢琴、管乐、南音、古筝等免费兴趣班,举办水乡音乐节等音乐活动,将音乐文化活动与乡村振兴、党建工作、乡村治理相结合,不断滋养着和乐乡风,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先后荣获福建省级美丽乡村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村、先进基层妇联组织、乡村振兴试点村、乡村治理试点村示范村、社区教育特色品牌村和泉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泉州记忆:小坝村

即时 | 2021-09-02 18:39


小坝村位于涂岭镇西部,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约2980人,其中蒙古族2310多人,是福建省最大的蒙古族聚居地。先后获评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省“千村整治”示范村庄、福建省民族新村振兴首批示范村。

高起点规划

打造振兴样本

近年来,小坝村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聘请高校专家编制新型特色村寨建设规划,构建“一线四区”布局(“一线”即小坝公路线,“四区”即燕山康体宗教朝拜区、洪厝坑蒙古文化展示区、蒙古族特色餐饮休闲区和现代旅游农业体验区),主动对接“美丽乡村”建设、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水源地保护等政策,全力打造民族特色村寨、生态宜居环境村、“美丽乡村”建设样板村。

燕山山上燕山寺

高站位引领

带动经济发展

大力实施“双提”(提升组织力、提高基层党建质量)工程,引领和保障乡村振兴。选举吸收1名大学生村官和1名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经济型人才进入村级班子。创建党员冠名服务品牌,成立了“出东玉燕山木业”“出式坚创业工作室”,依托优秀村级组织带头人及村内致富能人,带动经济发展。2020年,实现村民人均纯收入21000多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20万元。

高质量联带

跨村抱团发展

与邻近的前欧村和樟脚村成立全省唯一的蒙古族联村党总支。按照“班子联建、规划联审、项目联动、产业联合”的工作思路,根据各村的共同发展需求,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土地、项目、资金等各方面资源的互通共享,实现民族村抱团发展。

高标准推进

规范资产管理

严格落实财务管理制度,实施“四议两公开”,确保集体收入使用合理,公开透明。试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

高水平建设

促进文旅共融

探索“盘活资源+产业兴旺”模式,将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加大文旅设施建设,投入3000多万元完成游客集散中心、公路改造、出氏源流壁画、“农家乐”等项目建设,修缮出氏古民居、翰林第等古建筑。充分利用小坝村的山、水、林、石等自然景观,以及木华黎后裔、天下奇姓等故事传说,挖掘蒙古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策划开展草地音乐节、亲子嘉年华、文艺轻骑游学演出等蒙古文化特色活动,打造蒙古族风情体验旅游品牌。

泉州记忆:南山社区

即时 | 2021-09-02 18:32

南山社区位于洛江区双阳街道南部,紧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源山,省道万虹公路贯穿其中,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社区面积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36人,其中归侨、侨眷约540人,党员41名。

南山社区注重“侨”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居住地印尼民俗风情文化特色比如峇厘语言、服饰、舞蹈、美食等,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性广场舞、民俗舞表演,丰富居民文化生活,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社区归侨、侨眷经常与省内外其它兄弟农场进行交流和往来,深化归侨、侨眷之间的感情联谊,增进海外印尼侨亲经常回归、探亲访友、同娱共乐。

南山社区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以实施“红色动力”工程为抓手,突出“党建+”模式,以新思路、新机制、新手段,不断探索一条坚持抓党建促新型社区治理的“南山路径”。社区支部积极争取政府投入,完成“双阳峇厘文化园”后期建设,通过整合侨文化资源、开展红色侨文化活动,加强侨文化宣传、推广和交流,实现党建+侨文化的结合,发挥社区党组织对辖区侨民的政治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涉侨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构建一园(双阳峇厘民俗文化园)、一街(印尼美食街)、一馆(双阳归侨文化陈列馆)为主题的归侨文化阵地,并以此为抓手,全力挖掘和打造印尼归侨文化。

印尼美食

双阳街道党建幸福侨-双阳南山峇厘民俗文化园、双阳归侨文化陈列馆、印尼美食一条街均已完成并开放,给南山峇厘归侨和双阳带来发展机遇,并通过“峇厘民俗文化园”向印尼各地及峇厘岛亲戚朋友,开展两地文化交流、宣传和推广,提升洛江区南山侨民和印尼文化的海外知名度,引导海内外人士来此参观交流,促进中国与印尼文化交流。

南山社区先后获评全国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示范社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泉州市文明社区、泉州市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泉州记忆:驿坂村

即时 | 2021-09-02 11:55

涂岭镇驿坂村毗邻惠安县界,是泉港南大门,324国道贯穿全境,村域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约4100人,党建、经济、综治、卫生等工作,持续走在全镇前列,先后荣获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服务重点项目先进单位、环保工作先进单位。

基础先行,打造宜居乡村

积极向上争取各类资金补助,着力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及村容村貌。实施村庄道路、巷道硬化和绿化工程,主干道硬化率达100%,投资130万安装太阳能路灯250盏,解决了全村群众的出行难问题。投资385万元建设库区移民活动中心,建成灯光蓝球场、老人活动中心,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思想引领,弘扬正气清风

深化思想道德建设“礼仪、诚信、和睦、爱心”四大工程,积极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五好家庭”等村民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文明创建活动,树立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在“三八”、“五一”、春节等节日期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文明创建,扮靓美丽乡村

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工作,常态化推进村民道德建设。以“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为载体,组织全村1000多户家庭广泛开展文明竞赛活动。每两年表彰一批好婆婆、好媳妇、好母亲等先进人物,形成了人人争先进、户户创文明的良好风尚。

民主自治,干群融洽和谐

村民自治组织健全,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作用有效发挥。民主监督有力有效,定期公开村务、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评议。通过测评,党员群众对村干部满意度达到95% 以上,没有发生因村务不公开、村级账目不清楚而引发的群众上访案件。

泉州记忆:福山村

即时 | 2021-09-02 11:51

汤头乡福山村位于德化县西北部,与大田、尤溪两县毗邻,森林覆盖率77.7%,是天然的森林氧吧,生态环境良好。

近年来,福山村立足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引领环境、产业相适应共发展,引导农村闲置土地流转,发展壮大“茶酒文化”特色农业产业规模,打造集自然观光、休闲疗养、农业体验等多元化功能为一体的“庄园+农场”旅游体验区,建成“一园两厂”产业体系。

投入1.2亿元流转福山及周边村闲置农用地、撂荒地2380亩,种植葡萄1500亩,投资5000多万元流转闲置土地1000余亩,建成生态茶园、油茶林、有机大米等种植基地,年产茶叶超10000斤、茶油5000斤,建设厂房、酒窖20000平方米。

建成福建省首家集观赏、采摘、酿酒体验、品酒为一体具备休闲旅游功能的葡萄酒庄园,获评2019年度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2020年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21年省级农业智慧园。

实施乡村公益“千坪计划”项目,依托辖区内顺天福农场,探索“千企帮千村”“千家帮千户”三方共赢公益新模式(农场牵头组建公益团队,发动农民进行生态种养,爱心人士“一对一”结对认购农产品),有效整合“企业家+农户+基地”资源优势,对接引进德化福州商会资源,积极发展订单式农业。目前项目已流转土地3000多亩,签约农户70余人,签约农户人均年增收2—5万元。

福山村先后获评2019年度福建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2020年度福建省森林村庄、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村、泉州市乡村振兴试点村。

泉州记忆:白凤村

即时 | 2021-09-02 11:45

虹山乡白凤村位于虹山乡西北部,与仙游、南安、永春相邻,是洛江区特色农产品,红心地瓜与霜冻芥菜的原产地。全村面积5.5平方公里,人口2390人。

白凤村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为总要求,抢抓发展机遇,谋划发展思路对接虹山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找准新的经济增长点,成立白凤村专业合作社,构建集休闲、旅游、观光、采摘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体验园,每年进入丰产期可为村财增加收入20万元,每户村民可通过土地流转和劳务工资实现增收2万元。

经过多年探索与努力,白凤村以传统工艺和农业、农产品为依托,对传统农业种植模式进行改造升级,通过导入农业观光、休闲体验、餐饮美食、果蔬采摘等多功能产品,将白凤村建设成为洛江的都市后花园。

深入推进特色种植基地建设,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稳步发展红心地瓜、霜冻芥菜、油茶等种植业,着力打造“一村一品”,定期于每年12月在红心地瓜基地举办“地瓜节”,既能推广红心地瓜品牌,又扩大虹山乡全域旅游知名度。

白凤村先后获得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福建省级文明村、福建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示范村、泉州市美丽乡村环境卫生管理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泉州记忆:惠屿村

即时 | 2021-09-02 11:36

南埔镇惠屿村位于湄洲湾主航道西侧,是泉州市唯一的海岛行政村,面积约2平方公里,惠屿岛保持着原生态的渔家作业生活,有着闽南独特的淳朴民风。

飞翔的岛屿——惠屿

全村以海水养殖为支柱产业借势国家生态岛礁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海岛生态休闲旅游业

目前,全村海产养殖年产值8500多万元,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6万元。

惠屿岛海水养殖

近年来,惠屿村围绕惠屿岛生态休闲渔村建设的目标,进一步完善海岛各项基础配套,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建设生态美、百姓富的“和美海岛”

国际艺术大师蔡国强

在泉港区惠屿岛点亮500米长的“天梯”,先后获评国家农业部“最美渔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福建省“水乡渔村”、“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休闲农业示范点”、泉州市“十佳魅力乡村”等荣誉称号。

泉州记忆:厝斗村

即时 | 2021-09-02 11:32

河市镇厝斗村村域面积5.22平方公里,人口628人,是洛江区唯一一个畲族行政村。

近年来,厝斗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全力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强村富民 · 产业兴

厝斗村以强村富民为目标,通过多产融合、多企合作,做大做强“一村多品 ”,打造厝斗油茶观光园、铁观音茶园、中草药种植基地。2020年实现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收入从2015年4400元提高至2019年的15500元。

畲寨彩韵 · 乡风淳

按照特色化、个性化原则,传承发扬畲族传统文化,以凤凰图腾等传统元素装扮特色畲寨,打造入村竹寨门、建设畲族文化展示馆,举办“三月三”厝斗畲族文化节。


宜居怡游 · 生态美

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和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两手抓”,拓宽主干道、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农耕文化壁画、“晒秋”装扮、农家美院评比......

厝斗村先后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试点村、福建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村、福建省民族团结模范集体、泉州市乡村振兴试点村等荣誉称号 。

泉州记忆:白奇村

即时 | 2021-09-02 11:20

百崎回族乡白奇村位于泉州湾东畔,全村占地面积1.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447人、流动人口2125人、党员147名。

依托优惠的民族政策、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秀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优势,白奇村秉承爱拼敢赢的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社会和经济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尤其在乡村振兴、强基促稳、移风易俗、扫黑除恶等重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白奇村借助仕初公园广场、老人“三场”、老体协体育活动中心,充分发动白奇村老协会等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全民健身等文明实践活动,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建立村级居家养老服务和医养结合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集运动和娱乐为一体的健身活动场所,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组建“小鼓队”“铜锣队”“钹队”“腰鼓队”“鸣金队”等5支志愿队伍,充当移风易俗工作先锋队,专门为村里老人送终提供免费服务。乡村两级干部巧借每年农历六月奇山宫“佛生日”契机,筹办以“忆初心 颂党恩 展新风 促和谐”等为主题的移风易俗文艺汇演,创作移风易俗小品--《四张请帖》下村巡演,着力破除花钱演戏的陈年陋习,广泛宣传移风易俗新风尚。

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以房屋安全隐患排查为契机,将党建项目与古厝改造有机结合,利用闲置宅基地、无人居住古厝、废旧宗祠等进行设计,在古街沿线建设初心园、乘浪书屋、南音阁、踏月归乡等十个“微景观”,以古街故事串联古街景观,打造户外党群互动教育基地。项目建成后,古街的人流量大幅上升,成为村民假期休闲、党员学习互动的好去处。

结合白奇村特色,打造郑和堤文化公园和白奇村公园两个“口袋公园”,建设郑和堤休闲步道,为村民提供休闲健身好去处。老人活动“三场”移位建设,彻底解决老人与小孩“争地”的历史遗留问题。紧抓道路硬化工作,完成白奇村后垵坡道路、郑和提至海湾大道道路建设工程,全村道路硬化率达98%。

先后获得中央级“百县千乡万村无邪教创建示范工程”活动创建无邪教示范村、福建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福建省乡村旅游村、福建省基层对台交流示范点、福建省五星级农村幸福院、泉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泉州市“共建共享”新型示范社区、泉州市移风易俗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泉州记忆:苏山村

即时 | 2021-09-02 11:16

虹山乡苏山村距中心市区55公里,距仙游县城30公里,距沈海高速洛江北出口15公里,区位优势凸显。

村内存有上世纪初期的古建筑,以其宏大的规模、严整的布局、精美的雕饰、丰富的内涵,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小皇宫”。

苏山村原来是市级贫困村。近年来,苏山村积极擦亮生态金字招牌,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由贫困村向省级旅游特色村、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的转型。

目前,苏山村境内环境优美,道路整洁,基础设施完善,旅游配套完整,公共服务场所齐全。村内文化广场、村民公园、运动场、老年人活动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配备完整。苏山村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稳步发展红心地瓜、霜冻芥菜、油茶等特色种养殖业,推行运作“党建+产业+低保户”模式,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党支部扶贫帮困作用,加快推进石龙谷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建设步伐,着力发展红色党建旅游,石龙谷党史馆被评为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洛江区现场教学基地”。

先后获得“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村”“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福建省旅游特色村”“福建省高级版绿盈乡村”等荣誉称号。

泉州记忆:华丰社区

即时 | 2021-09-02 11:00

泉秀街道华丰社区位于丰泽区东南部,面积0.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92人、外来人口3896人,辖区以酒店、服务、零售等第三产业群体为主,拥有酒店4家、商场1家。

近年来,华丰社区通过创办家政服务中心、引进服务项目等方式增强社区“造血”功能,2020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13万元。

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率先在全区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制度,将辖区划分为3大片12个网格,党建、综治、计生、城管、安全生产等工作落细落实到每一个网格,实现社区服务管理精细化,相关经验被《福建日报》刊载。

2020年以来,社区针对老旧小区多、长期无物业管理的困境,积极探索“拆墙并院+物业管理”的治理新路径,先后将8个老旧小区整合成两大片区,引进专业的物业服务公司,实行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物业管理。同时,通过建立“邻里活动中心”、设立“红色管家”、评选“星星党员”等一系列邻里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引导社区居民拆掉围墙、走出家门、打开心门,解决了多年来困扰老旧小区的车辆乱停放、污水管道堵塞、卫生“杂乱差”、居民活动场所小等诸多民生问题,相关经验被泉州市“强基促稳”信息刊发,得到市领导批示肯定。

华丰社区先后获得“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全国妇联基础组织建设示范社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福建省文明社区”“省科普示范社区”“省级花园式单位”“福建省巾帼文明岗”“福建省社区侨联侨胞之家”等荣誉称号。



泉州记忆:仁风社区

即时 | 2021-09-02 10:54

东湖街道仁风社区地处温陵北路北段,东至少林路,西至崇福路,南至东湖街,北至清源山麓,漳泉铁路、305省道贯穿于辖区,是泉州市区东大门的政治、文化、交通要地。

近年来,社区大力弘扬“开拓、进取、务实、高效”精神,以“加强社区党建、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发挥居民自治、强化为民服务、构建和谐社区”作为工作主线,社区党建、经济、综治、卫生、民政等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全力打造

“城中村”变“城中景”

近年来,社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从群众最急需的节点入手,对破损路面进行硬化修缮,再对严重老化的排水排污管道进行疏浚改造。同时社区还多方筹资,对公共空间和重点部位进行智能设施改造,例如对出租房配备消防设施、施行片区封闭式管理、设置车辆出入智能管理系统、人脸识别等,让社区面貌大变样,“城中村”进一步向“城中景”变化。截至目前,社区已投入110万元,硬化修缮破损路面3660平方米,疏浚改造排水排污管道1000余米。

古今交汇

成就“网红打卡地”

社区在环城河沿线区域,提升建设社区文化公园,对区域主干道两侧绿化、彩化,建设党建文化长廊,让其成为弘扬正能量、讲述“老城根故事”的最佳载体。

社区的改造让这里变成了众多市民、游客的打卡地,而打卡量最多的,莫过于东环城河岸的“老墙根故事”系列历史故事彩绘。状元桥头往崇福路,有一处两三层楼高的落差,阶梯旁墙壁上有关于诗书耕读、古仁风牌坊群、古人参加科举考试等的3D彩绘。拾级而上,让人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从状元桥头到东门头的电线杆、民宅墙壁、围墙、护栏,也分布着奉茶文化、火鼎公火鼎婆、少林功夫等泉州元素的3D彩绘,因为现代元素的融入,文化韵味可观可感。

“软硬”兼顾

打造美丽社区

在巨大变化的背后,是东湖街道、仁风社区针对“城中村”治理的有益尝试——作为东湖街道“小社区大物业”美丽社区试点,仁风社区将试点范围定在仁风、河岸两个原自然村区域,成立业委会参与治理,实行半封闭管理,围绕“老城根故事”推动城中村旧貌换新颜,努力打造“城中村”综合治理新样板。

“城中村”向“城中景”的改变,让仁风社区成为居民津津乐道的“美丽社区”,也为泉州城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老城根”还将继续焕发新活力——东环城河西岸目前也在改造中,社区将沿着丰富历史文化韵味、方便居民出行的原则,继续整治提升。


泉州记忆:松溪村

即时 | 2021-09-02 10:49

黄塘镇松溪村村域面积9.33平方公里,人口3767人。近年来,松溪村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健康产业项目,被列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

产业振兴

坚持项目助推村民富裕

坚持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引进健康产业、果农庄园、农场等项目,形成以休闲农业为核心,以旅游为纽带,以乡村发展为方向的发展格局,既增加了村民收入,又美化了乡村环境。

生态宜居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投资300万元,整治5.5公里长的吴厝溪流域,重点进行清淤河道、铺设路面、新建堤防、加固水坝等,并对溪流沿岸进行了绿化,种植三角梅、重阳木等观光树木,有效改善和提升了村容村貌。

强化保障

全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投入100多万元,建设村级运动公园、灯光篮球场、休闲慢道、健身路径等,不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投入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电脑室、书画室、科普活动室等,丰富青少年课外活动。

泉州记忆:樟脚村

即时 | 2021-09-02 10:45

涂岭镇樟脚村村域面积8.87平方公里,人口3045人。近年来,充分利用“三红”文化资源,开发生态休闲旅游,先后获评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古村展新颜

樟脚村至今保留着一个由上百幢石厝构成的古民居群落,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山坡上层层重叠、首尾相连的“石头厝”,色彩鲜艳、古香古色,就像一座七彩城堡。近年来,该村投入300万元修缮10栋古民居,投入约100万元完成陈平山故居修缮、装修、布置以及公厕建设、道路硬化等工程,打造成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石头厝

乡风润心田

坚持开展“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教育,每年评选村居“五好家庭”2户、“文明户”5户、“最美家庭”3户,让村民在自我评价和互相学习中,弘扬文明新风尚。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阵地,扎实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通过广场义诊、结对帮扶、送温暖献爱心等形式,引导群众讲文明、守秩序、树新风。

文旅引振兴

突出“串珠成链”,通过连接黄田村漂流项目、伊思梦湖山庄、台湾休闲农场等特色生态景观旅游项目,初步形成涂岭内山乡村振兴线路。注重规划编制,邀请专家制定《涂岭镇樟脚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发展规划(2018-2035)》,目前已完成设计方案评审工作。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