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针对转型时期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规律、大胆探索,完善“党委临到、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着力突破重点难点。注重从源头入手,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深化户籍、社保、住房、土地等配套改革,积极推进产业工人本地化,让进城务工人员享有市民待遇;探索以企业为载体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倡导企业重视文化建设,持续改善企业员工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员工体面劳动。整合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大力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加快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争取建成覆盖中心城区的数字化城管平台。健全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做好社区规模调整、资源盘活和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等工作,不断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努力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居民生活共同体。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有效参与社会管理。要注重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扎实开展新一轮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依法依规表达诉求,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升全社会法治化水平。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认真落实信访“路线图”,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注重从谋求社会公平进步的角度出发,依法依规、合理合法地解决群众的利益诉求。深化新一轮平安创建活动,着力解决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强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管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认真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巩固和提升双拥工作水平。
(四)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我市生态系统的优越性与局部地区生态的脆弱性并存,保护好“青山绿水、蓝天碧海、金沙银滩”,责任重于泰山。要更加重视生态建设。继续加强重点流域、小流域、近海水域和滩涂综合整治,维护陆域和海域水体功能;完善“两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加强主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等地区的生态保护、修复。强化“四绿”工程,突出提高中心城市绿化水平,加强绿道网和公园绿地建设,提升绿化景观品位。要加大环境整治和保护力度。加快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生态和土地、能源等要素“倒逼”机制,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新帐不欠、旧帐要还”,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加强水、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防治。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提高环境损害成本,严厉惩处环境违法行为。开发利用新的环保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城乡环境综合大整治,加强城镇环境卫生维护,健全环卫体制机制;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循环经济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运用,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推动生态示范县(市、区)、乡镇、村和绿色社区建设,建设国家级生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