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国学学位值得一试
www.fjnet.cn 2007-10-18   来源:浙江在线    我来说两句

    15日,人民大学国学院表示将向有关部门正式提交设立国学学位申请。设立两年、已经拥有四届毕业生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其毕业生学位授予却不得不“挂靠”在文、史、哲等其他学科上的尴尬现象有望得到改变。(10月16日《北京青年报》)

    人民大学国学院提交设立国学学位的申请,代表了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态度。国学为自己争取“学位”就是争取自己在当代学术体制“知识分类”中作为“一级学科”的合法地位。“知识分类”是一种文化的基础,它代表着某个特定地域、民族和文化的思考方式、想象方式和研究方式。“赛先生”(科学)和理性代表了一种现代化的诉求,具有时代合理性,但是它们也不是一种可以随意僭越到其他任何领域的、“普遍的”分类标准。

    当前我国使用的的知识划分结构基本上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它分为十一个“一级学科”,这些“一级学科”下面再划分为若干“二级学科”。西方知识体系是以分工明确、体系严密著称的,而中国古代知识分类则比较笼统。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学术结构体系直到隋代才形成了稍微严格一些的分科原则,即经、史、子、集等四种部类。这种划分是模糊的,缺乏西方那种严密的亚里士多德模式的逻辑分科的自觉意识。经、史、子、集的内部经常互相包蕴的,没有明确的界限。人们常说的“文史哲不分家”就是肇始于这里:经学包含了部分史学、子学又包括了部分经学,而“集”最广泛,基本上就是些不分科的杂烩式“个人专辑”。所以中西方知识分类是很不相同的,但笔者认为,每一种类型的文化,只要它能从某些方面对人类发挥有益的作用,那么它就有权利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这样对我们继承传统来说,我们既可以采用西方的学科模式去“细读”传统文化,更可以用中国“正统”的学科模式来学习之、研究之。

    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现在被人们俗称为“国学”,因此对从制度上对“国学”学位的承认是一种自觉“复活”中国古代知识分类原则的自觉,这至少在本领域内是有进步意义的大事件。这样就能让中国古代文化在当代学术制度和学术权力构成中被有力地“扶正”并“登堂入室”了。如果“设立国学学位”一旦成功,那么这就等于在制度上承认了中国古典知识体系在现代学术中也可以有自己合法的一席之地,从而也就否定了那种用现代学科分类原则把国学“碎片化”的倾向。人大孔子研究院的张立文教授也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国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通”,由于我国长期的单一化学制,文、史、哲、艺术等专业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能者尤为匮乏,设立国学学位将从制度上保证通才,从而大大改善目前文化领域的人才结构。笔者以为,斯言得之哉!“设立国学学位”的做法是对传统文化高度自觉的体现,有利于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值得一试。(刘培)

  争鸣>>>何必急着为国学加冕

(责编:李艳)


  • 相关新闻
福建日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