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上调。上调后,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高位。央行同时宣布,对于此次准备金率的调整,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6月7日新华网)。
这是从2007年以来的第15次上调,今年以来的第5次上调。从2007年初的9%,这次调整后达到17.5%,一年时间上调8.5个百分点。其中,一次上调1个百分点只有两次:这次和2007年12月25日那次调整。
存款准备金率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通常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动性,连续上调,意在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遏制存款类金融机构由于体内流动性过剩导致放贷冲动。那么,此次上调幅度达到1%,是以往的两倍,是否说明存款类金融机构体内流动性加剧呢?确实如此。
前四个月我国因外汇储备增长依然过猛,外汇储备及相应的人民币占款同比仍然增加,境外流动性输入对基础货币扩张的压力仍然较大。前四个月我国贸易顺差580亿美元,而外汇储备却增加2283.9亿美元,几乎达到了2004年到2006年之间每年的全年外汇储备新增水平。其中,4月份增长744.6亿美元,创单月外汇储备增长历史新高。外贸顺差减少,外汇储备却剧增。前四个月外贸顺差与外汇储备净增相差1703.9亿美元,除去外商直接投资(FDI)外,有相当部分说不清楚来路。怀疑热钱大举进入者大有人在。根据我国当前的强制结汇制度,对基础货币的需求相当大。仅外汇储备剧增就导致商业银行体内流动性增长较多。另一方面,由于当前股市低迷,大量股市资金都转向了存款,一季度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大量增加,四、五两个月增长势头依然强劲,银行体内富裕流动性进一步增加。这两方面原因导致的银行体内流动性过剩局面如果不回收到央行,在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下,大量信贷资金可能继续对依然过热的经济火上浇油。
但是,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7.5%的罕见历史新高,对商业银行以及存款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主要是经营效益的影响。17.5%,意味着商业银行每吸收1亿存款,就有1750万要被冻结到央行,央行给缴存者支付的利率为1.89%,而吸收存款者要付给存款客户的利率一年期为4.14%,倒挂2.25个百分点。这给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将带来一定影响。另外,由于存款准备金的调整有固定日期,因此,如果商业银行遇到存款立即大量下滑,而又不到调整日期时,可能造成其头寸资金紧张。这也扯出另一些话题,那就是17.5%的缴存比例是否过高,是否达到了顶点?是否达到了商业银行的承受极限呢?
笔者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很长时间从事商业银行的计划资金管理工作。记得1988—1998年存款准备金率为13%的最高点(1990年代以后)。当时,还有一个备付金率大约为3%-5%。两项合计为17%左右,最高不超过18%。而那时,四大银行为专业银行,还没有向商业银行转轨,对经营效益的考核不是十分严格。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当前以效益为核心的商业银行,17.5%的准备金率已经到极限高度,今后再上调的空间不大了。
那么,货币工具如何使用呢?在美国停止加息的前提下,应该考虑使用利率手段,回收整个社会过剩流动性;数量工具着重利用央行票据、约期存款等。再者,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准备金率的同时,也应该考虑中西部农村暂停缴存问题。(余丰慧)
(责编:吴颂洁)
- 相关新闻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