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与上过大学矛盾吗?
www.fjnet.cn 2008-11-07   来源:东南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学艺术设计的湖南女子大学学生陈娟没有步入自己心目中的艺术殿堂,在网上招聘中,她选择了长沙市望城县乌山镇八曲河生态养猪基地。董事长傅珍检说:“见面一看是位小美女,还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当时我就呆了,反复告诉她3次,我们这是招聘养猪的,她也连续坚定地回答3次就是来应聘养猪的(详见11月5日《长沙晚报》)。”

  长期以来(这个长期是指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于80年代以后的人更向往的是既轻松愉快又盆满钵满的体面工作,而很少有人会去从事乡野农活。所以,都以为学知识和干体力活是八辈子也打不着的事情。自然,上大学学知识要与养猪搭上边也就不太可能了。比如北大出来的两位“屠户”,之所以能成为众多媒体追捧的新闻明星,就是人们对养猪与上过大学相矛盾的最佳体现。

  更有意思的是,笔者近日在江西卫视上看到一则这样的新闻,说中国人民大学一博士到美国去种地。不看内容倒是很能吸引人。首先,好好的一个博士生,国家把你培养出来了,不为国家做贡献倒是跑美国去种地了——这不是典型的崇洋媚外思想吗。其次,人们肯定会想,这不是浪费人才吗?博士干什么不好,偏偏种地去?

  在一个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之下,人们当然会对一个博士到美国去种地的新闻很感兴趣。当然,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这位女博士的导师温铁军是我国著名的农村问题专家,女博士只不过是公费派往美国农村取经去。

  但这样一件事情,为何媒体要这样制定标题,想必它反应了当代年轻人的一个疑惑:知识用来做什么?是用来养猪吗?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吗?不是学了知识就能够放下劳动吗?

  小时候学过这样一首歌:劳动最光荣。歌中唱到,“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时至今日,这首歌可能没几个人知道了。但是,提倡劳动而轻视好吃懒做的名言警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很多。比如李绅那首家喻户晓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还有《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国外的关于劳动的警句如达·芬奇的,勤劳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

  其实,陈娟到猪圈里养猪,与她所学的艺术知识也并不矛盾。“养猪好比作画,该细腻的细腻,该粗犷的粗犷。”如果不是因为陈娟上过艺术系,她能有这样的劳动体会吗?如果不是因为她上过大学,学了知识,她也不可能知道要给每头猪都贴上电子标签,然后传到网络上,让天下人都知道她养的猪。当然,她也就不可能获得“养猪公主“的美称了。

  陈娟的事例也无非告诉世人一个道理,养猪与上过大学并不矛盾。因为只有上了大学学到了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劳动,让劳动变成真正的享受,也让知识在劳动中延续人类文明的薪火!(肖隆平)

(责编:吴颂洁)

 


  • 相关新闻
福建日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