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台海瞭望 > 正文
林毅夫上尉“叛逃”事件的吊诡
www.fjnet.cn 2009-04-08 10: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中新网4月7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7日刊出署名文章说,对于林毅夫想回台的问题,台军方以法律追诉时效等理由推拖,又指林毅夫为“投敌”与“叛逃”。林毅夫事件横跨两岸与两个世纪,历史时空的错乱颇为吊诡与讽刺。林毅夫离开家乡三十年,相信付出相当大代价。就让他可以回台湾,看看故乡吧。

  文章摘录如下:

  《中国时报》昨日报道“林毅夫想回台,‘国防部’未点头”。台军方以法律追诉时效等理由推拖,又指林毅夫为“投敌”与“叛逃”。林毅夫事件横跨两岸与两个世纪,历史时空的错乱,颇为吊诡与讽刺。

  史料记载,国共内战期间,“国军”将领“投降”或“叛逃”者一百多人,改编成解放军的“国军”部队有一百七十万人。1950年,蒋介石在台北草山集合国民党党政军干部,大骂“投敌”将领“寡廉鲜耻”。但“国军”转进到台后,军方对这群在大陆战场“叛逃官兵”通缉起诉了没?

  战争是残酷的,很难界定谁是叛逃或投降。历代战争型态不一,但对人性的冲击和扭曲却始终如一。为合理化战争的必要性与正当性,所以将敌人邪恶化,跑到敌军阵营者也当成是“十恶不赦的坏人”。

  圣严法师在自传“归程”中讲述,他当兵一路逃难到台湾,身心至为艰苦,逃兵者被严刑拷打,甚至遭枪毙,圣严自己也有多次想要逃兵。林毅夫是国共内战的延续与缩影,可以想象那个年代,多少台湾的年轻人去当兵的苦闷,多少青春岁月葬送于“反攻大陆”的幻梦中。

  1989年当时担任“财政部长”的郭婉容赴北京参加亚行年会,当时“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尚未废止,“政府”从宽解释,才得以解套。1991年“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废止迄今,台湾多少“部会首长”、政务与事务官访问大陆。两岸政治经贸甚至军事关系,已不再是冷战或“戡乱时期”敌对状态。

  当台军方将林毅夫的“叛逃”作为检视忠诚度的标准时,如何看待退役将领组团赴大陆旅游、定居或做生意的行为?那些批判林毅夫“忘恩负义”的政客们,又该怎么面对他们与大陆握手言欢又做生意?对“国军”而言,林毅夫上尉连长的“叛逃”无可争辩,他确实所要面临可能军法的责任,同样不容置喙。然而,我们如果一味地从“忠奸与敌我”的角度出发,势必会忽略历史的时空背景、“返乡人权”,及后冷战时期国际推动宽容与和解。

  甘地曾说:“没有好的战争,也没有坏的和平”。无论林毅夫当初是为和平或为战争,离开家乡三十年,相信也付出相当大代价。就让他可以回台湾,看看故乡吧。(谢国荣)

(责编:徐嵘)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