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广电人,我已经多年不看《新闻联播》了,真不知道这是我的悲哀,还是《新闻联播》的悲哀呢?
有消息称广电总局建议央视建立《新闻联播》评价体系,接受来自各方的评价。记者20日采访了央视第一代播音员赵忠祥,他表示:“真正的品评,还是来自全国观众的声音。”(4月21日《东方早报》)
我为什么不看《新闻联播》呢?因为它严重偏离了“三贴近”的原则。《新闻联播》是办给人民群众看的,可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们根本就不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感受,只是关门演皇帝——自家看自家戏,还在那里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既然如此,观众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干脆就去“打酱油”去了,不陪他们玩了,让他们在那里自娱自乐还不行吗?
我虽然多年不看《新闻联播》了,但是,对它还是有所了解的,媒体经常报道他们的糗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几个门:补妆门、哈欠门、白字门、字幕门、打嗝门。真不知道今后还会出现什么门呢?这充分说明了他们管理混乱,人员素质低下。长此以往,谁还会待见《新闻联播》呢?这个问题恐怕只有阎王爷知道答案吧?
我通过媒体的报道,大致了解了《新闻联播》的几大硬伤:一是会议报道、活动报道太多;二是报喜不报忧;三是严重脱离群众的生活。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和自己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的新闻,他们总是报道那些和老百姓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想让老百姓买账,那不是癞蛤蟆要吃天鹅肉——痴心妄想吗?我想,这也是《新闻联播》要建立评价体系的主要原因吧?
俗话说:“寓教于乐。”《新闻联播》只有做到“三贴近”——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吸引老百姓的眼球,让他们愿意坐下来细细地品味《新闻联播》的芳香。如此一来,《新闻联播》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才能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大家说,是这个理吧?
那么,新闻宣传工作如何才能做到“三贴近”呢?以我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角度来看,首先,要深入实际抓“活鱼”。罗丹曾经说过:“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在于发现。”裸露在大街上的是垃圾,埋在土里的才是黄金。凡是“三贴近”的新闻都是植根于实践,植根于群众的,深入实际,不仅可以抓住“活鱼”,还很有可能抓到“大鱼”呢;其次,要用平民的视角写新闻。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记者必须用平民的视角,及时地传达群众欲知而未知的信息,这样的新闻才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共鸣,才能更有贴近性;第三,要在细节上体现真情。比如,报道胡锦涛、温家宝和普通群众一起欢度节日的新闻,就能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毕文章)
(责编:刘宝琴)
- 2009-04-01新闻学教育应注重博雅通识
- 2009-04-03二奶路边开新闻发布会
- 2009-04-20国际峰会上的主流与花边新闻
- 2009-04-15一串新闻背后的民生……
- 2009-04-15没有“新闻监督护照”的记者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