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费投入到底差不差钱?”这是近日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共同举办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研讨会上的主题。来自财政部、教育部、高校、教育研究机构的教育、经济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对话。与会专家认为,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4月25日《中国青年报》)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据了解,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比2006年的3%增加了0.3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高。近年来,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问题的讨论和争论也一度进入激烈化的状态。
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因此我国把这个比例定为4%并不算高,仅仅只达到欠发达国家的水平。然而现实中,我国距离这一最低目标还相差很远。人们不禁要问: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到底差不差钱?为什么4%的目标提了十六年还没实现?看看我们的财政收入,外汇储备,以及财政支出的数字,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不够,与中央教育经费不配套。那么,地方政府为何不愿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呢?
我认为,首先是地方政府官员“重政绩形象、轻教育”的思想在作祟。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投入是一项长期工程,很难在短期内见效。而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任职期也就是三、五年,在这短短的几年内,对教育的投入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这势必影响到一些官员的政绩和升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个人利益,他们自然宁愿把资金投到基础建设等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不愿投到教育上。
其次,我国目前缺少对“教育投入”的相关监督机制。政府资金要往哪个地方投、投多投少往往是由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决定的,一些监督部门、监督机制基本上是形同虚设。所以,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把资金投入到政府办公楼的建设中,而且建得豪华气派,有的贫困县甚至不惜举债建设。此外,一些教育部门官员借出国考察学习之名行公款旅游之实的现象也不鲜见。
最后,我国目前还缺少对“教育投入不足”的问责追究机制。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官员因为安全、腐败等问题而受到警告、撤职等处分,但很少看到有官员因对教育投入不足而被追究责任。而地方政府官员不用因对教育投入不足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放任或怂恿了地方政府削减教育投入甚至挪用中央下拨的教育经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此,要想达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我国就必须制定相应制度,在制度中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地方,还要追究相关主要领导的责任。只有这样,我国教育经费达到4%的目标才不会遥遥无期。(张成浩)
(责编:刘宝琴)
- 2009-04-16把“坏孩子”教好本来就是教育的责任
- 2009-04-16惠安县教育局下达保送指标,违法了吗
- 2009-04-25“望子成龙”导致小学教育“拔苗助长”
- 2009-04-16创业教育不能玩虚的
- 2009-04-22清华特招生就是素质教育的典范
- 2009-04-19不炒作高考成绩就能导向素质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