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慈善文化的认同、对慈善价值观的认同,将会影响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成为人们必然的生活态度。只有从文化层面推进慈善事业,人们才能认识到慈善是一种社会责任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已经走过15年,推动上海慈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更深的情谊”,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如何深水静流,推进上海慈善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发展,深入传播慈善文化,持续发展慈善事业,应是关键。
欲推动慈善事业的新发展,必先推动慈善文化的新传播
在中国慈善史上,2008年是一座里程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害之年谱写了新的慈善篇章,并充分表明,慈善行为理应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主导人们行为的是人的思想、人的价值观,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自觉。欲推动慈善事业的新发展,必先推动慈善文化的新传播。
当前,我们的慈善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依然面临很多困难,一个带有根本性质的原因就是慈善文化的传播有待不断深化,真正融化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慈善事业的基础达到理想的深厚状态、形成持续发展的后劲。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文化的作用在于教而化人,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慈善文化引导人们乐善好施,从同情、吝悯、施舍出发,逐步提升人们的思想认识,把帮助困难者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并获得心灵的愉悦。对慈善文化的认同、对慈善价值观的认同,将会影响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成为人们必然的生活态度。只有从文化层面推进慈善事业,人们才能认识到慈善是一种社会责任,是通过每个人的善行,使贫者、难者、患者、老者、残者、弱者得到物质的帮助或心灵的慰藉,使他们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分享到人间的温暖。所有这些慈善行为是来自社会成员的内动力,这内动力的形成是源于慈善文化的影响力。
由此,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推进慈善不能就事论事,更不能急功近利。深入传播慈善文化将会使日益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更加和谐、平安、美好,并将为慈善事业的持续发展构筑深厚的基础。也必须看到,这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抓手。
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引导社会成员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
——立足长远,从孩子抓起,培育一颗颗慈善之心。中华民族的慈善文化主要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等等,多强调自律;西方慈善文化主要源于基督教中的“原罪”和“富罪”,多强调他律。现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卡内基的名言——“拥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就体现了这种他律的道德要求。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慈善文化元素融合,将自律的个人修养和他律的社会道德融为一体,并将慈善文化逐步上升到社会意识形态高度,就可以形成慈善文化的道德束律。这需要从孩子抓起,从教育抓起,让慈善文化有计划地渗入到中小学教育内容之中,以达春风化雨、春雨润人之目的。
——立足和谐,从相对富裕人群抓起,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贫富两个阶层的分化、漠视和对立,是一切社会的梦魇,是一切社会动荡的根本。去年,少数语言强势的富人成为社会舆论攻击的对象,表面上看是因为他们的慈善观与主流舆论脱节;本质上看,是新富阶层中的一些人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占有的财富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过去半个多世纪,美国也面临各类挑战,但没有发生灾难性动荡。这其中,慈善文化在营造社会稳定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可小视。让一部分私人财富转化成一股解决社会问题的力量,这是十分精明的制度安排。中国传统财富观是一些富裕人群不肯慈善的重要因素。传统中国是以父子关系为家庭轴心的宗法社会,重亲情、重伦理,慎终追远、光宗耀祖。这使得国人财富传承意识比较强、慈善捐赠意识比较弱。慈善事业作为沟通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的渠道,慈善文化作为两个阶层协调的价值观,主导一方应在富裕阶层。引导相对富裕阶层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制度安排,也需要慈善文化深入传播所形成的道德束律。
推动慈善文化和时尚文化融合,并植入传统文化的深层土壤
——立足重点,从青年抓起,将时尚元素融入慈善文化。各国慈善事业发展史表明,都市青年白领最容易成为慈善事业的骨干力量。汶川大地震期间,很多青年人积极献身慈善事业,他们的即时聊天工具粘贴了一颗颗红彤彤的爱心,这个标志一时广为流行。这就是时尚文化与慈善文化融合产生积极效应的一个例证。青年人把公益活动看作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看作时尚的生活方式,这种价值取向使他们容易成为推动慈善文化和时尚文化融合的最有力的人群。两者的融合,必将引导青年人在慈善事业中找到快乐和生命的真谛。
——立足基础,从身边抓起,传播社区慈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我”为核心,先修自我的“仁”“善”,然后从血缘的家族、宗族到地缘的同乡等依序向外扩散、辐射。鉴于中国传统社会这种强大的慈善文化传统,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应提倡从身边做起,从社区慈善做起,突出个人的社区责任,突出企业的社区责任,从而进一步形成人人均可慈善的社会氛围。可以设计一系列人们乐意接受的活动,比如慈善消费(商家和消费者各贡献一部分给慈善事业),比如慈善超市(把人们捐献的生活用品在此交易,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慈善事业),比如慈善娱乐(将文化娱乐活动中所得的收益用于急需的慈善事业)。以具有互动性和激励引导作用的活动,不断吸引大家参与,润物无声,有力推动慈善文化的善根植入传统文化的深层土壤。
深入传播慈善文化,这是媒体的一种责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华慈善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国内外经验表明,慈善事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媒体与慈善文化传播的深入互动。世界三大财经杂志《福布斯》、《财富》和《商业周刊》,每年都推出全球慈善家及慈善企业排行榜,极大促进了西方慈善文化的传播。
2008年,传媒界与慈善界的互动引发巨大效应,媒体对慈善事业的关注超越以往任何一年。这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慈善惟有与媒体互动,才能更为广泛地形成文化意义上的慈善效应。上海传媒界与慈善界的互动已形成一套较好的模式。十五年来上海慈善事业的发展,申城每年慈善热浪的涌动,广大新闻工作者倾注了堪足称道的热情和心血。在历史新起点,各媒体应该思考,如何按照传播规律,积极创新,不断探索能够深化慈善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在思考和谋划慈善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应在注重发挥传统主流媒体作用的同时,更加注意发挥新媒体的互动传播效应,互联网上要有更多真善美故事的创造者、讲述者、参与者、评说者、号召者、组织者。
坚持比理想更重要,行动比激情更重要。深深水静静流,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做下去,慈善文化一定能够更加深入人心,慈善事业一定能够永续发展。(宋超)
(责编:刘宝琴)
- 2009-05-07“家门口”的文化遗产谁来传承
- 2009-03-30富豪捐款慈善缘何遭质疑
- 2009-05-07从"文化均衡论"看应该削弱的五种"文化"
- 2009-05-08文化如何为危机“疗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