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一周热评 > 正文
让民族主义成为民族创新的动力
www.fjnet.cn 2009-05-14 09:43   来源:南方日报    我来说两句

  从1996年的《中国人可以说不》到最近的《中国不高兴》,自定义为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几个作者们保持了近13年来的“一贯道”,更增加了对中立者或温和派的挞伐。而中国民众对于这两本书的评价和争论,也一贯地保持了两种对立的观点。笔者赞赏作为社会公民应有的批判精神,但也并不赞成那种把自己贴上鲜明的“民族主义”或者进而以“为国直言,替天行道”的名义来进行激烈的话语进攻的做法。

  当然,笔者并不想批判那些由于实施民族主义的情绪性攻击对另一些人的伤害———因为这种有些强势或者霸权的话语,往往显露出一拨人对另一拨人的“革命”的姿态,却丝毫不能保障社会舆论的公正,甚至也不能获得社会公共话语对其自身的公正评价。

  首先,我们可以尝试着用逆向思维方式来重新思考一些问题,前人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么,能不能反转头来想一想:越是世界的,就越该成为民族的?比如,中国人本来不说英语,但既然英语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语言,那么,我们当然要把它“拿来”,作为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语言工具;又比如飞机、大炮、彩电、手机的制造技术,既然能够壮大本民族的力量、改善人民的生活,自然就该“拿来”为我所用,成为本民族的事物。

  好了,我们已经看出来了:民族本来是好的,可一旦带上“主义”的标签,就不那么好了;自由、爱国等等都是好东西,可一旦戴上了“主义”的帽子,就容易成为走向激进或者极端的驱动力。

  那么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复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笔者认为:民族主义的正面作用不应受到忽视。

  民族主义的积极面应肯定

  有人说:“民族主义是一柄威力无比的双刃剑,在国际关系中,它既可以是‘建设者’也可以是‘破坏者’”,笔者深为认同。民族主义在中国的激烈表现,无疑容易引发他人采用类似的更加激烈的方式来对付中国,比如公开的出版物中“发展军事力量”、“持剑经商”等表述,就容易被误认为是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态度,因而引起极大的震恐和警惕。特别是在近些年西方社会“中国威胁论”盛行的时候,更是如此。事实上,业已造成中国在外交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负面影响。

  当今世界各国几乎都在面临如何对待一个日益崛起的中国的问题,“中国威胁论”远未消失。以往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管好自己的做法,值得继续。“走出去”战略,让中国的企业和团体更多地与世界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交流,开展多维度的合作。民族主义的思潮,其终极目标应当是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精神的复兴、民族力量的复兴。

  当今世界,早已不是各自完全分割的条块、也早已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时代。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环境的问题、传染病的问题、全球变暖的问题、恐怖主义和核扩散等都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更多地强调合作。

  如果民族主义在复兴过程中,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就能够让民族在自强的同时,团结、自尊并且包容整个世界,将世界各民族优越的技术、文化、理念等拿来为我所用,让民族得到整个世界的支持。

  应提倡创新朝向的民族主义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文明就从未放弃过它对于西方文明的抗争。值得庆幸的是,通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惨烈斗争,中华文明在军事上摆脱了对西方文明的颓势;通过改革开放3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华文明又在经济上扭转了对西方文明的劣势———中华民族越过了军事和经济这两道门槛。并且在近一年来金融风暴引发的国际变局中似乎可以俯瞰世界了。也或许正是这个局面,使得《中国不高兴》一书中有了太多激烈的语言。

  民族的进步,使人们找到了民族的自尊和自信,也只有民族的进步才能如此。这无疑是好的。但我们应当能够理性地看到我们一路走来,靠的不仅是民族的自信,还要靠拿来主义的精神,要靠“师夷长技”,并且要能在“师夷长技”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以制夷”。就如时下那些经营“山寨”的工厂,一定要有做自己品牌的欲望和雄心,才能避免“被当作野草割掉”的宿命。

  真正期盼民族振兴的,一定要让民族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尽管我们在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进步中有过不少创新,但还远远不够。毕竟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从来料加工开始的,至今尚未摆脱“世界工厂”的尴尬地位,“中国制造”远未成为“中国创造”。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我们掌握了现代化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制作工艺,使别人不得不花钱购买我们的技术使用权的时候,我们的爱国者们就不必再打着红旗、头上绑着绷带、声嘶力竭地抵制日货或者围攻家乐福、沃尔玛了,更不必喊话放言要“与西方决裂”了。

  英国学者约翰·普拉蒙纳兹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族主义缘起于那些感到文化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民群体,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做出的反应。因此,我们更应知悉自己哪里处于不利地位,然后设法突破和超越,这种突破和超越的恒心和动力,自然源于积极创新的民族主义。

  让民族主义成为民族创新的动力。惟其如此,中华民族方可与西方民族竞一短长,得到真正的民族尊严;惟其如此,才是民族主义在中国复兴之后应取的新方向,才是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团结自强之道。 (韩方明)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