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三年前一样,南京古城大规模拆迁又由当地政府拉开大幕,为此,29位南京知识界文化界人士又挺身而出,他们联合署名的题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告急》的信函,被分别寄往省市和国家有关部门。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文保拉锯战。三年前,为了最后的古城,包括侯仁之在内的16位国字号大师和著名人士上书高层,获得国家总理温家宝的批示,2006年那次“大拆大建”被暂时叫停。(据最新一期《瞭望》周刊)
人们刚刚看过电影《南京!南京!》,一个甲子之前的中国首都在异族脚下沦陷。但人们似乎没有意识到,今天的南京城依然面临着一场新的“沦陷”,而且是在自己人手中。摊开南京地图,当年中国军人要保卫的土地,就是现在在拆和待拆的目标。更令人唏嘘不已的,据考证这里也正是六朝朱雀桥、乌衣巷的所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吟诵的一首唐诗。而今,金陵古城的最终谢幕,不单是一场文化意义的沦陷,说它是政治意义上的沦陷也不为过。自发的文物保护力量显得非常弱小,即使加上总理的批示,依然是非常艰难,难以巩固胜利成果。
人们或许对各种花样的强拆方式,因其频繁多发而近漠然,但国家总理批示后仍出现这般结果,却令人警醒。这个时代开始变得无比复杂了,行政管理出现的新情况不得不直面。现行的行政管理制度,其有效性高度依赖于上下严格区分的设计,依靠上级对下级的权威实现科层制管理。从本质上讲,这仍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文官管理体制,它看起来高效却又容易异化,既是先进的又是容易堕落的。令行禁止归根结底仍需要当地行政部门具体执行。有钱可使鬼推磨,在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一旦地方形成利益共同体,面对足够大的利益,利益相关者都可能是疯狂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将可能大打折扣。因此,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有学者提出了地方出现“利维坦化”苗头的概念。
在金陵古城施行“危旧房改造”,究竟会给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带来多大的利益?据《瞭望》报道,一位房地产业人士透露,如果3万户拆迁居民都去买房,一户按90平方米算,他们消费的住宅面积就高达270万平方米——它相当于南京一年楼盘总成交面积的1/3。人们不难理解,为何“还不到三年啊,温总理批示抢救下来的老城南,又要拆了!”
幸好,南京知识界的有识之士,再一次站了出来,以集体的声音表达社会的良知。这是一种现代公民参与的形式,它以合法而持久的行动实现自己的监督权。这无疑是值得赞赏的——为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带来一线希望。
当前,一面是有识之士的啼血苦谏,一面有关部门却好像依然无动于衷。从国家公信力的角度来说,公众正期待着地方政府能尽快给予回应,遵照法律规定,落实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同北京一样,南京的保护是关系中国古都文脉的存续的一件大事,它只能靠规范、公开的机制,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来实现。从本质上说,保护古城的决策,既体现了现代行政转型的方向,也考验着地方政府践行法治的决心。(张传文)
(责编:李艳)
- 2009-03-21官员有权“批示”市民公开道歉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