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隧道通车之后,将引来许多借道仙岳路来往东渡港区、海沧港区的车流。市政协特邀研究员陈炳炎表示,这样一来,仙岳路的压力就太大了,现在每小时已经有5000多辆车通过了,翔安隧道通了以后,估计高峰期会增加2500辆左右,这种流量可能要单向9车道才够用。(详见17日商报A5版)
作为厦门岛内东西向的一条交通大动脉,仙岳路的功能应当早在翔安隧道动工前就已确立,不然不会有在仙岳路部分路段建设高架桥的决策。但是,如今仙岳路交通拥堵现状再次浮出水面,接下来大规模的改造恐怕不可避免,施工中的交通管制和扰民是一方面,政府财政多花的冤枉钱肯定不会少。
联想到《厦门日报》前不久就仙岳路交通疏导方案进行过的一项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赞成全线高架的方案。我相信,大多数人也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何当初不采取这一方案,使仙岳路的交通功能一步到位呢?
这不外乎只有两个可能:一是厦门交通流量增速大大超过了预期;二是当初规划过于谨小慎微和保守。无论哪一种可能,都意味着先前的规划滞后性,才造成当前不得不着手进行第二次改造的被动。
由仙岳路的规划之痛,笔者想起厦门城市建设历史上曾引起的一些争议。据史料记载,高集海堤移山填海建成时,陈嘉庚老先生一听说海堤宽度只有19米,而非自己建议的25米后极为生气,一再批评决策者没有远见,今后想拓宽或架高一层公路桥均无法实现。厦门国际会展中心落成时,也有不少专家对配套建设的莲前东西路提出批评,认为对东部地区交通流量的考量目光短浅。如今回过头来再看这些争议,如果重新规划其结果可能大不一样。规划一旦确立下来并付诸实施,终究不可能像拍电影再来一遍那样简单。
如何使规划更科学,更长远,应当成为城市管理者冷静思考的永久课题。当然,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不仅体现在单一项目上,更体现在整体上。一些先进城市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城市定位和整体规划确定后,并不是事无巨细都要“划”出来。因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后,是什么样子?有多少人口?谁也说不准。所以,科学规划时不能凭想像,只有不把规划图填得满满的,预留空间,有了弹性,才是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规划。
- 相关新闻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