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有的演讲人,为了三五千元的出场费,拿着同样内容的PPT或讲稿,利用周末节假日时间,乐此不疲地奔波在全国各地的讲坛上;有的演讲人不仅讲着陈旧的内容,甚至触及道德底线,大言不惭地向主办方提出要20万元一场的演讲费;还有的演讲人号称“空中飞人”,一年有200多场巡回讲座,所谓演讲只是一股脑儿地照本宣科……如此种种,若继续存在与蔓延下去,不仅不利于“讲听”双方相互交流、挖掘内涵,而且也会影响到学者自身学路历程的发展,更不利于听众获取新知、开阔视野、进行创新。
“眼睛可以容纳一个美丽的世界,而嘴巴则能描绘一个精彩的世界。”一堂高水准的演讲,可以沁人心脾,启人心智。有人这样形容演讲:“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演讲人能“粘”住听众,需要以心交心,以情动情,是“讲听”双方在心灵深处产生的碰撞。反之,若演讲者毫无感情,往往会导致听众产生倦意,甚至生厌。
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回忆金开诚先生时说:“金先生备课超出常人的认真,讲稿上写满细细密密的小字,而且对着镜子录音练习讲授,他几乎把自己讲课的每一段内容都背下来。我有时候很疑惑地问:‘先生口若悬河,文惊四座,为何还要这样费心备课?’他说:‘哪怕是成了教授博导,也要像青年教师第一次上台那样小心翼翼地去上课。’像金先生这样德高望重的教授,很多已经不上大课。但他在北京大学书法所授课期间,却坚持连续几天上大课。记得每次上课后我送他回家,见他坐在后车座上,面色憔悴,极度疲劳。一位70多岁的老人,能够一天连着上6个多小时课,中午只是简单地吃顿饭,这种人格襟抱是多么难得!”
金先生在无锡一所大学任书法所所长,经常为无锡大众讲演。他自豪地说,自己开创了一个先例——不收费讲演!“我就不收费,我一定要纠正这种恶劣作风。”他在无锡面对市民和干部,创立了这样一个长期免费的讲座,受到了热烈欢迎和好评。钟敬文先生于2002年1月10日去世。逝世前25天,先生在北京友谊医院,对身边的人说了这样的话:“做学问首先是为社会。做学问为自己,把自己看小了。”
演讲人承担的责任,或有传递知识,或有监督批判,或有启迪智慧,不可谓不重。因此,演讲人不该当重复演讲的走穴人,而要做有创造力的独立学人,使听众在听讲中学习,在质疑中创新,听和讲双方共同提高。
- 2009-08-03台学者:香港促统 北京防独
- 2009-08-06台湾学者:马英九真希望北京撤导弹吗?
- 2009-07-02大陆学者提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实现路径
- 2009-06-12学者称陈水扁插手民进党选举难有作为
- 2009-07-21学术民主或使有些学者脸皮更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