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西岸文集> 曾金 > 正文
学术"零容忍"背后的"忽悠"逻辑
www.fjnet.cn 2009-08-08 08:16   来源:东南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近日,就“校长论文抄袭”事件,当事人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竟然表示“完全不知情”。这一事件早在2008年底便被披露,但这并没有影响周祖德进入中科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行列,其博士生也没有被立即取缔获得学位的资格。类似的还有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抄袭事件,当事人最后只是道歉了事。(《人民日报》)   

  陆陆续续的学术论文“抄袭门”让人措手不及,泛滥成灾的“学术不端”也让国内学术界在人们内心的地位大打折扣。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提出要对学术不端行为“下猛药”,还要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并坦言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但实际上,涉及“抄袭案”的“牛人”被未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论文抄袭“零容忍”,即是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立马严肃处理,给予处分,并在学风监督机构的监督下,严厉打击抄袭者。运行监督机制,完善学术论文的最严格的撰写规定,原创完成,引用参考注明来源。一系列的规定后面的逻辑甚是繁杂,但国内学术界的所谓“专家教授”到最后,还是盗窃“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是一种罪过。不仅仅是著作权的法律制约,个人的素养和道德也是一道门槛,毕竟,那是一种变相“偷盗”,抄袭者的贼性一览无遗。教育部门对此的态度是严厉,但真正的落实程度极为差劲,难以给大众一个完好的交代。   

  相比国外,国内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学术道德的沦落、数量化的科研评价机制,实在是“惨不忍睹”。短时间内,国内的抄袭案接二连三,惩戒力不够很大程度上“纵容”了作案者。西方学术界的学术研究态度严谨,惩罚措施极度严厉。唯一结局是解雇或辞职,而且和各大基金会也将“缘尽”。面对“高风险”的惩戒制度,西方学术清明度更加透明,也为西方学术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我国的“零容忍”很大程度却只是表面性的谴责或者记过,但似乎从未有过解雇或辞职现象,“风平浪静”时,作案者又“东山再起”,就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相应而然,其他学术作弊者,也就肆无忌惮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帘。   

  论文抄袭“零容忍”到底忽悠了谁?忽悠了全体民众、忽悠了学术界,更是忽悠了整个华夏文明的优秀传承。按逻辑,论文抄袭者应该受到“零容忍”的惩罚远远不仅仅是小小的记过或者批评,严重的影响华夏民族的文化复兴和繁荣,也就不利于文化和谐度的提高。零容忍,高腐败的学术论文抄袭,背后的逻辑更是让人心寒,教授校长以及其他抄袭者或是利用权钱交易或是有“靠山”,很快就可以重新登场学术界。

  学术界需要的是真正的权威,真假之间,只有真水平方显学者风范,而不是“假借”外人学识,招摇撞骗。真正杜绝活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学者个人的自制素养、舆论大众的参与监督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的“三枪齐下”,方能还学术界以“清白”。(曾金)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