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西岸文集> 周奕婷 > 正文
鲁迅精神过时?当代教育病危!
www.fjnet.cn 2009-08-12 16:15   来源:东南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成了师生的“共识”。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争议不断。北京师大附中一位老师称,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据8月11日《钱江晚报》)

  郭沫若曾经说过:“鲁迅是奔流,是瀑布,是急湍,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海;鲁迅是霜雪,是冰雹,是恒寒,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春。”而今,炒得沸沸扬扬的鲁迅作品成 “鸡肋”一说却不得不让人怀疑鲁迅的春天还能走多远,他的秋天是否会随作品在教材中的大量删除骤然而至。

  鲁迅先生,生命的拷问者、灵魂的探险者,横眉冷对现实中的丑恶、虚伪、矫情,无情地将其揭露,一度在中国的大地上播撒着一种烈烈扬扬的生命意志,为国人注过着一种“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勇气。而今,他被当代年轻人视为“晦涩难懂”,处境实为尴尬。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鲁迅精神真的已经随时间老去,还是当今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工具,没有尽到其应有的义务,致使作品中沸腾的生命热气已无太多感召力?

  以笔者之见,问题始于传承的过程,病出于教育。今日之教育可谓千疮百孔,饱受诟病,其主要缘由在于其严重束缚人的思想。语文教育不为例外。

  鲁迅先生的作品写于革命时期,作品中有着强烈的时代感,散发着浓烈的战斗性和革命性。每次语文课上,老师归结文章的中心思想时几乎都少不了这样的总结“本文批判了万恶的封建礼教,批判封建神权……”之类云云。当然,这种分析没有错,但是,这几乎成了一种既定的模式,考试只要往里套,基本没问题。几十年前是这样的总结评价,几十年后,课堂上的先生们依然只字不改的这样传承。教育在这里表现的是僵固、静止。不必言说,思想也便因此束缚了。所以,当代的学生“怕周树人”也便在情理当中了。毕竟封建社会早已过去,什么封建神权更不知云何物。可每次考试还要将其作为重点死去活来得背。

  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时代和社会环境,如果后人都固步自封,不能结合时代内涵进行多重的解读,那么,作品散发的真正魅力将很难被后人所感悟和接受。像鲁迅作品中所揭示的阿Q精神,人性中的虚伪、矫情,这些又何尝不是当代人的一些通病呢?鲁迅先生身上所具备的批判精神、自省精神,又何尝不值得当今的青年学习呢?教育者们为什么不结合世情,为学生重新解读鲁迅精神呢?让其更好的在下一代人身上得到继承和运用呢?

  鲁迅精神没有过时,是当今教育已经病危。(周奕婷)

(责编:李艳)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