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汉字“整形”博弈下的双赢
www.fjnet.cn 2009-09-02 08:06   来源:西安晚报    我来说两句

  截止到8月31日,《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全部结束。记者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获悉,该司将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后上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决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样改。同时该司还透露,鉴于目前外界反对的声音比较多,最后也可能不会改。(9月1日《新闻晨报》)

  自8月12日教育部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以来,社会公众对51个异体字的恢复和44个汉字字形的调整反响强烈。虽然教育部之前强调有超过7成的民意赞成“调整”,但舆论也表达出质疑的意愿。现在看来,这是一场让人印象深刻的上下良性互动的博弈。从教育部反馈出来的结果看,民意并没有有选择地被过滤。

  更为重要的是,让公众满意的不仅有博弈的过程,甚至还可能会收获满意的博弈结果——鉴于目前外界反对的声音比较多,最后也可能不会改。在此情景下,与其说是“民意的胜利”,不如说是“权力和权利”的双赢。而后者,更能折射出公民社会的品质。因为只有公共权力对公共民意虚心聆听并作为决策依据的时候,权力和权利的关系才会和谐。

  关于汉字“整形”的博弈,和社会经济政策的博弈有着根本的不同。譬如能源产品的涨价,譬如财税政策的调整等,都和民生利益攸关。而汉字“整形”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字蕴含着最大限度的全民性和公共性。文字字形的调整,不仅会造成人们书写上的紊乱,也会导致教育、印刷、出版、IT、阅读等全方位的连锁反应。

  毋庸置疑,汉字改革是必然的。但是,汉字怎么改革,如何设定汉字改革的路线图,决策者良好的愿望和期望改革更大一些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是由于汉字的全民属性,因此更要问计于民,广泛集纳民意。必须指出,至今依然有不少人争议汉字繁简问题。这也充分证明汉字改革的复杂性,必须慎重而稳妥。

  关于汉字起源,传统的历史传说是“仓颉造字”。不过,人们更相信汉字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由社会公众所创造的。而人民群众就是最广泛的民意,他们是文字的使用者,也是确保文字生命力的推动者。

  因此,对于文字“整形”,征求民意是明智的选择。最终结果如何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了,关键是这一事件代表了官方和民间的双赢,折射了多元化的公民社会品质。(张敬伟)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