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科研世界第五 重量更要重质
www.fjnet.cn 2009-10-13 08:11  王攀 来源:西安晚报    我来说两句

9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举行的“国庆60周年成果发布会”上称:“中国高校按科技论文数排序,自2004年以来,科研能力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此话一出,教育部立即陷入舆论的漩涡。在学术腐败和抄袭丑闻层出不穷的背景下,高校的论文数和科研能力之间的关系,再次成争议话题。(10月12日《成都商报》)

恰逢《人民日报》刊出新华社播发的温家宝有关教育工作的一个讲话长文。在提到钱学森三番五次向他重复“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时,温家宝坦言:“我们出去这么多留学生,也成长了一批人才,充实了各行各业,但确实很少有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那样的世界著名人才。每每想到这些,我又感到很内疚。”

不妨用温家宝的“我感到很内疚”,来回答教育部的“科研能力世界第五”。既然“科研能力世界第五”,按理说,具有强大科研能力的中国高校应该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但现实何以让总理感慨培养出来的世界著名人才很少、“满足不了国家的需要”?何以让任继愈、钱学森等老一辈“对我国教育的现状有一种危机感”、因我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感到焦虑?

分析“科研世界第五”,就能发现症结所在。所谓“科研能力世界第五”,不是按照杰出人才的数量算的,也不是按照论文转化为科研实力的数量算的,而是按论文数量:“中国高校按科技论文数排序,自2004年以来,科研能力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

但是,从纸上论文到实际能力还有很长距离,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和一堆低质量的论文是有云泥之别的。中国高校的论文很多,但被转化了多少、被引用了多少?有多少是真材实料、有多少是拼凑借鉴?

且不说“论文数量第五”代表不了“科研能力世界第五”,就是“论文数量世界第五”,也不值得过于高兴。一方面,中国高校数量这么大、科研人员这么多,出来那么多的论文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当论文被异化为晋级、评职称的工具,成为行政附属,成为逐利手段,而不注重科研价值时,论文数量再多,也让人难以高兴得起来。

教育部的“科研世界第五”,只是看到了量;温家宝的“我感到很内疚”,是看到了质。二者孰轻孰重,自不待言。教育部不能光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温家宝为目前的教育很少培养出杰出人才、世界著名人才而感到内疚时,我们也应该感到内疚。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