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为况忠林
“青春最美丽,参军最光荣”,眼下正是各地冬季征兵工作蓬勃开展的时候。据《成都晚报》报道,几天前,在黄继光故乡——四川中江县,一位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的硕士生况忠林,放弃月薪8000元的高薪工作,放弃招干被定为正连职干部的机会,报名应征每月补贴300元的义务兵。
况忠林是优秀毕业生,他与导师共同研发的“网络流量的预测和控制”软件获得了国家专利。而他从小就有军人梦,希望通过参军,将自己19年寒窗苦读所学到的知识,贡献给部队和国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年轻人渐渐丧失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抱负,求学的目标似乎就是为了“饭碗”,或者说是为了更优质的“饭碗”。
那些收入多、社会地位高、发展前景广阔、工作相对稳定的所谓“金牌职业”,被大学生们奉为“金饭碗”。他们择业时眼热嘴馋的自然是这些工作岗位,只是如今就业竞争实在堪称“惨烈”。找不到“金碗”,就找“银碗”,找不到“银碗”,好歹也找个“瓷碗”,再不济有个“泥碗”也行,总要有个“饭碗”。在这样一种“饭碗主义”盛行的大学风气下,又怎么能奢望培养出“大师”呢?别说“大师”,恐怕连“大匠”也是难求的。因为胸襟决定造诣,气度决定成就。
这样说,绝不是否定“饭碗”的重要性,毕竟这是生存的前提。但如果“饭碗”的边界等于国家培养的人才的眼界,那就无论如何是全民族的悲哀了。况忠林也不是不要“饭碗”,只是他的视野远远超过了“饭碗”,他把自己的才能与国家的安全利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不是薪酬待遇为择业的最高标准,让我们看到,并不是只有钱学森那一辈的科学家才具有报国情怀。
很难想象,一个成天只顾着数钱的人,他会“仰望星空”,他会胸怀天下。也很难想象,把“饭碗”的“质地”作为择业的唯一标准的大学生,他会给国家带来很大的贡献。就他个人来说,他的才能也会被他的狭窄的视野束缚。
按马斯洛的说法,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无论是求学还是择业,如果大学生只信奉“饭碗主义”,将使我们的民族精神日趋涣散,民族创造力日趋萎缩。抛弃“饭碗主义”的况忠林,让我们看到了知识精英的崇高理想。
- 2009-11-11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要算好“五笔账”
- 2008-11-05大学生入伍不是对就业的替代或耽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