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孩子的烦恼与美育的缺失
www.fjnet.cn 2009-11-14 08:48  龚丹韵 来源:解放日报    我来说两句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想法,现在我们的教育都已经科学化、专业化,语数外为主,美术音乐课为辅,主副科分工明确,有什么问题呢?那么,不妨看看科学精神下,西方是怎么看待美育的分量。

心理学家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结构理论,成为上世纪西方各种教育改革的依据。简单说,该理论并不认为人的智力用一张测验单就能测出来,因为智力分多种方面,除了语言、逻辑智能,还有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等九大类。今天的教育主要是学习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由此决定你能否进入名牌大学。但是加登纳说,一旦离开学校,你的表现是否良好,往往更多取决于其他几项智能。他甚至认为,人们太习惯把语言数理逻辑有问题的人看成智力低下,疾病之外的音盲和色盲其实也算一种智力低下。随着发展,社会对人的技能评价会产生变化,当计算机能够代劳各种数学技巧工作后,说不定未来会认为艺术技能才是最有价值的。

所以,从“九大智能同等重要”的角度看,凭什么认为课内学习理所应当,课外的艺术学习就是“额外的特长”?事实上,正因为种种社会原因,学校不得不只偏颇语言和数理逻辑,此时,校外的美育就成为一种难得的纠偏和补充。只不过问题在于,家长是抱着什么心态,是为了量化累积学习指标,还是为了真正教育孩子,让他们学会去发现美、感受美?如果是前者,那是家长的教育思路过于简单粗暴,而不是教育内容太多余。

就学习本身而言,无所谓内容量多还是量少。高明的教育者,即使纵容孩子游玩嬉戏,也会成为一种学习,平时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可能化为各种思维启蒙和潜能开发。甚至可以说,人生本就处在一种时刻学习的状态。而不正确的教育下,培训内容就算从十个简化成一个,估计最后也只能成为不堪重负的压力,逼出苦不堪言的逆反情绪。

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成就人的丰富心灵。我们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所以唯有提升生命的质量,也就是让自己的人生多一点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在基本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必然会转向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就必然会涉及到个人的审美能力。其实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时,怀着怎样的心态来对待人生,也会令生命质量有很大的差别。


责任编辑:刘宝琴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