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亡有新生才叫方言
www.fjnet.cn 2009-11-18 09:16 张 丽 来源:北京晚报
我来说两句
新京报日前刊登了标题为《正在消逝的北京方言》的文章,文中作者对方言所代表的、正在消失的北京市井文化表达了深深的眷恋之情。同为根正苗红的北京人,是心有戚戚的。但有一点需要同作者商榷。文中所列举的北京方言有“黄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先苦后甜犹如过年,先甜后苦犹如割骨”等。我们知道,这些实际上当属歇后语范畴。
诚然,北京人在口语中对于歇后语的运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这一点,无论是《红楼梦》还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无论是王朔的小说还是侯宝林先生的相声,都能提供无数鲜活的样本。但是,歇后语能叫做方言吗?
方言,辞海中的解释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据身边的例子来说,四川人说的“雄起”、上海人说的“拎得清”、广东人说“搞定”等,这些是方言。放在字面上,不经解释外人无法贸然确定其含义;在口语中,加上各地乡音,一个外地人要明白更非易事,熟练运用更是后话。具体到北京方言,更多情况下,指的是诸如把邻居称做“界比(儿)”,把青梅竹马的朋友称做“发小”,把铁哥们儿称做“瓷器”等。而歇后语,各地的人们都会说,是不能简单与“方言”画等号的。北京人说话用歇后语多,用得巧,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城市生态。
方言的演变是其自身特性之一,有消亡自然就有新生。我们可以去眷恋,但却无法阻挡这种大势。今天把“我们”说成“姆们”是怀旧,但在“姆们”的时代这个词儿恐怕正是取代旧称的新潮。至于“腌臜厮”、“小蹄子”之类作古就更久的,就只能翻《水浒》或者《红楼梦》去了解了。
窃以为,传承方言没有必要在某些词汇上胶柱鼓瑟,更重要的是要让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和人文精神能够富有生机地,活泼泼地扎根于每个北京人的气质中。只要还有北京人这个群体,北京话就永远生生不息。方言是绝对不能把自己搞成要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相关新闻
- 2009-07-18如果《团长》、《顺溜》没有了方言
- 2009-02-19国际大都市也需要“方言电视频道”
- 2009-01-10如何看待上海方言的危机
- 2008-11-08方言的死活问题
- 2008-09-02"方言"与"普通话"并非"鱼和熊掌"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