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先生’刚刚又来捐款了。”近日,宁波市慈善总会一位工作人员“报料”,“这次是3000元,他今年已经捐了3.65万元。”其实,工作人员也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这位捐款老人,“路先生”只是他的一个化名。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他上午捐了5000元,下午又来捐了8000元。“近些年来,把慈善融入自己生活的普通百姓越来越多了。”宁波市慈善总会有关人士感叹。
慈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虽说,在我国慈善作为一项事业,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也必须看到,人们的慈善意识还不够强,也就是说,慈善的主体更多还停留在企业及企业家的层面,而即便是企业及企业家,在对待慈善事业上,其意识其行为也是参差不齐的。
我总以为,慈善不应该只是企业及其企业家的专利,尽管其引领作用和地位不可忽视。慈善作为一种寓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于一体的行为方式,理应是众人的事,亦即要树立起“匹夫有责”的观念,自觉而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宁波市“从搞‘人缘慈善’,到有组织地做慈善,再到主动性更强、范围更广的草根慈善”,“把慈善融入自己生活的普通百姓越来越多了”,是可圈可点的。
想起了美国的捐赠事业,《捐赠美国》是美国慈善捐助基金会自1956年起出版的美国捐赠统计年报。据今年出版的《捐赠美国》介绍,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美国的捐赠金额出现了自1987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尽管如此,它仍占美国GDP总量的2.15%,达3076亿美元。统计还表明,捐赠是美国全社会的“集体行动”而不是少数富人的“专利”。据统计,个人捐赠是美国慈善捐赠的最大来源,2008年向慈善机构提供捐助的人数占到了美国人口总数的84%。美国在慈善捐赠上全社会的“集体行动”,自给我们以深深的启迪。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的扉页上这样写道:“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击,欧洲就会失去一角。”如果说,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才连接起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话,那么,只有更多人的慈善行为,才能让人们更多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作家王蒙说得好:“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今年8月14日晚,在由台湾八大电视台举办的“把爱传出去———88赈灾募捐晚会”上,主持人念出大陆打工妹的捐赠短信,令所有观看赈灾晚会的台湾民众动容:“我是个打工妹,刚在网吧看到手机发信息可以捐款,我发了5条,捐了10元,我工资很低,不要笑话我。”这位大陆打工妹的捐助行为,在感动自己,“感知世界美好”的同时,也让人感动。何以让人感动?是因为她虽然“工资很低”,却依然慷慨捐助;是因为她担着或许会被人笑话的风险,而依然勇于捐助。于是,人们有理由相信: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是不分人群的。只要尽了力,在爱心的天平上,捐多捐少是等值的。
行善要从实际出发,有能力的人都该行善。而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相信绝大多数人该是具备了行善条件的,对于他们,行善并非能不能,而是想不想、愿不愿的问题。
- 2009-12-03慈善能否成为教育富二代的力量
- 2009-12-02如何看待“富二代”慈善生日宴
- 2009-12-02富孩子生日慈善和穷娃娃羞认爸爸
- 2009-11-04中国人为什么“不会做”慈善
- 2009-11-03《慈善法》的意义值得期待
- 2009-10-25慈善捐赠期待公开透明机制
- 2009-10-21慈善捐赠,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 2009-10-21中国慈善能否迎来盖茨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