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CPI负转正须未雨绸缪防通胀
www.fjnet.cn 2009-12-13 09:34  马红漫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当经济复苏之初遇到通货膨胀,将会成为一道“癌症”般的难题。因为前者需要刺激政策的维护,而后者则需要全面政策紧缩。CPI负转正之后,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防通胀。

    或许在中国市场经济历程中,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对价格走势存在巨大分歧。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为0.6%,标志着物价指数在连续九个月负增长之后,首次由负转正。

    一般而言,物价走势与宏观经济大形势密切相关,即在经济过热时出现物价飙升,即通货膨胀,而在经济衰退时则出现通货紧缩。物价指数刚告别负增长,似乎并不应存在通货膨胀担忧。要特别指出的是,前述经济规律是基于市场自发运行状态而言,并没考虑强力宏观调控政策所带来的外部影响。市场经济运行本身具有自我修正机能。但自我修正,人们将付出衰退时间延长、企业倒闭、员工失业等成本。

    与市场自发修正相对应,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就是要“熨平”经济波动的幅度,缩短经济衰退时间,同时避免就业等社会问题恶化。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走出危机的速度要远超之前预期,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个漂亮的“V”型走势。但宏观调控无法改变经济波动的基本规律。

    当下的中国经济如同大病之时吞服了一棵千年人参,生气重现却仍需耐心调养。经济形势企稳之后,往往才是对调控真正挑战的开始。物价问题备受争议也正是因此而来。固然国内经济形势依然处于复苏初期,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必然会远离中国经济。因为一些前瞻性的市场预测表明,在之前激进的救市政策作用下,未来全球市场必然会重新回归到流动性泛滥之中,到那时通货膨胀将会与刚刚复苏的宏观经济碰头。

    在笔者看来,未来导致物价走势趋于通货膨胀的因素包括:其一,全球资金供给流动性重新回到宽松状态,将会直接推高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而中国对此类产品的进口依赖度极高;其二,尽管货币政策回归“适度宽松”的呼声很高,但是基于今年新开工建设项目要持续到明后年才能结束,为避免出现“烂尾楼”问题,大规模信贷货币资金投入的刚性极高;其三,中国经济率先于其他经济体复苏,海外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极高,大量境外热钱已经或正试图进入境内,这也将推高国内商品和资本品价格。

    面对通胀压力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加息,即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成本,来遏制市场需求,继而控制价格飙升。但在目前开放经济模式下,国内加息并无法遏制海外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反而会进一步扩大境内外的利率差距,强化了吸引海外热钱涌入的理由。热钱带来的巨大资金会进一步推高国内商品和资本品价格,由此导致加息等传统抑制通胀的政策手段,反而成为诱致通货膨胀加剧的因素,是为货币调控的两难局面。

    当经济复苏之初遇到通货膨胀,将会成为一道“癌症”般的难题。因为前者需要刺激政策的维护,而后者则需要全面政策紧缩。笔者也期望这一困境不会出现,但正所谓居安思危,只有未雨绸缪,从最坏的可能出发才能够避免问题的出现。这才是CPI由负转正之后,真正需要思考的政策议题所在。

责任编辑:黄水来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