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流溪 男,1946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近几年,乌烟瘴气的中国学术界深为时人诟病,然而,岁末年终,终于传出了佳话:现年63岁的北师大教授、博导周流溪先生博学多才,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卓然成家,著作等身,获得过国务院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这样的一个学界名流,近来居然放下架子,跑到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语言学大师赵振铎,当起学生来。《12月30日《华西都市报》)
我们见多了学术界的卑劣,厚颜无耻地抄袭论文、伪造学术成果的事层出不穷,为了名誉地位互相攻讦甚至骂娘的事也不在少数,令斯文扫地。人们哀叹:学术界没救了!然而,急功近利以至于利令智昏的中国学术界原来还存在周流溪先生这样纯粹的学者,这真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
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品格是什么?是对真理的孜孜以求,对学问的锲而不舍,对红尘繁华、浮名浮利的选择性无视。这样的品格,曾经广泛地存留在中国士大夫身上,甚至融进了血液,成了士大夫精神无可分解的一部分。南宋的朱熹和张轼,为了探求天地间存在的一个“理”字,千里迢迢,会聚岳麓书院,唇枪舌战,互相辩难,大写了士大夫的探求真理的夺目风采;明末的王夫之,隐身荒山野岭,甘心粗衣恶食,在哲学的道路上做一个孤独的探路人,寻求着最高的人生智慧;近代的陈寅恪,游学欧美各著名大学,在每所名校栖迟时间,多则半年,少则一月,不求文凭,但求掌握各大学的研究方法,以指导自己终其一生的学术研究,终成泰山北斗。是他们,为中国知识分子打造了众所仰慕的群体浮雕。
然而,令人失望得很,在物化的今天,知识分子群体堕落,风骨无存,纯粹的学者成了凤毛麟角,学术的任务不再是探求真理,而是稻粱谋。如此一来,专家成了人家戏谑的“砖家”,除了拍砖,不知真理为何物;教授成了人们笑骂的“叫兽”,身上只有攫取利益的本能冲动,没有追求真理的渴望和激情。这样的学术界,不可能充当在文明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的中国人的大脑。
幸运的是,学术界还有周流溪先生一样的纯粹的学者,这样的学者,虽然少,但只要有一部分,哪怕是极少的一部分,中国的学界,也将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 2009-11-24孙爱武博士在美国就已发病
- 2009-11-20海龟博士摆地摊
- 2009-11-20海归博士摆地摊,梦碎时分已枉然
- 2009-11-10博士求职看“出身” 背后的社会心态
- 2009-10-29“官场式博士”戳破权学交易脓包
- 2009-10-29“最大博士群在官场”的价值错位
- 2009-10-28“博士门”是对羸弱的学术场又一次亵渎
- 2009-10-28最大博士群在官场是最大的学术不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