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上午9点,开国将军陈赓大将的夫人傅涯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傅涯同志亲属及首都上千名群众前往送别。与以往不同,现场播放的并不是遗体送别仪式惯用的哀乐,而是电视剧《陈赓大将》的主题曲《在路上》。(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悠扬而伤感的音乐在人们耳边低旋:“你一定在路上,征尘依然飞扬,你将儿女情长折叠后藏进戎装……你走得如此匆忙,我沿着你的目光,追赶你的方向,我看到鲜花开满山岗。”音乐将生者对傅涯的无限怀念与悲痛之情化作长流水送往山川大地;歌词将傅涯作为共产党人的高尚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完美概括,一首主题曲期待陈庚与傅涯这对恩爱夫妻、革命战友天堂相会,一路走好……
长期以来,殡葬送别仪式中总是哀乐相伴,程序化,模式化。无论死者是老是小,是男是女,是工人是农民,是官是民,是功臣是百姓,一律的弦乐,一律的低沉,一律的肃穆,一律的哀情。表达哀思,祭奠亡灵,用同一曲哀乐也许没有什么不对,但对死者来说又似乎不公平。死者生前性格各异,追求不同,成就有别,老是用一个曲子为他们送行,难免未尽人文精神,满足他们生前的价值追求。
傅涯的送别仪式不用哀乐用《在路上》,有创意,有境界,有个性,有特色。不仅因为没有播放哀乐让人感到不敬,而且让人觉得这种告别方式规格更高,境界更高。满足了死者的追求与愿望,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真诚崇拜与敬意,升华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开创了殡葬仪式的文明新风,可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用哀乐送别死者,能表达生者的哀思,但不一定能表达死者的意愿。是战友,是同学,是朋友,用一曲《驼铃》,或许更能情真意切;是祖辈,是父辈,是后辈,送上赞美、歌颂、怀念味浓的关于亲人内容的乐曲;是英雄是功臣,可以是《风烟滚滚唱英雄》,可以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总之,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能体现人文个性的乐曲,告慰死者的灵魂。
殡葬文化应该多元化,人文化,不能停留在千篇一律上。送别傅涯不用传统的哀乐,满足了亡灵的人文意愿,开创了殡葬新风,丰富了殡葬文化内涵,促进了殡葬文明的进步,值得提倡和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