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张树华建议将“教师节”改名为全民“教育节”或全民“知识节”。他认为,十几年前设立的教师节,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提倡尊师重教、提高教师待遇、关注教师生活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道德环境的变化,因为目前教师节已经变了味,教师节已演化为学生的送礼节。(3月14日《中国青年报》)
“教师节”应改名为“教育节”,据说理由是“教师节变味了,它已演化为学生的送礼节、老师的收礼节”。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节改了名字之后,学生就一定不送礼了吗,教师就一定不收礼了吗?教师节成了收礼节,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一些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个人素质问题,更有着教育领域日积月累的痼疾作祟。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那些深层次的问题,教师节再怎么改名也是换汤不换药,也难以撼动教育界的种种不正之风。
当然,“教师节”改称“教育节”还是有一个好处的,那就是听起来好听多了,大收“眼不见心净”之奇效,让不少送礼的家长和收礼的教师都找到了心理平衡——我不是给“教师”送礼,我是给“教育”送礼;我不是个人收礼,我是代表“教育事业”收礼。教师节改名,不仅不能遏制送礼收礼歪风,恐怕还会起到推波助澜的反面效应。
对那些不考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总是热衷于在字眼上做文章的行为,我名之曰“掩耳盗铃逻辑”。近年来,中国热衷于“掩耳盗铃逻辑”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例子举不胜举:《江西省就业促进条例》中将“失业人员”改称“创业人员” 。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处工作人员表示,《条例(草案)》中原来是“失业人员”,而在表决的《条例》中,将“失业人员”修改为“创业人员”,修改的目的就是鼓励全民创业,让所有有创业愿望的人都能创业。某著名经济学家也曾义正词严地指出:中国的穷人不应叫“穷人”而应该称为“待富者”。 他的理由是:“改革还没有完呢,并不是说改革到现在为止了……现在还在市场经济中,他今天没有富,只要有更多的机会,机会的均等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大家对都在改革中受益要有正确的理解。”另外,两会上还有“公园”应改成“百姓园”、“三八节”应改成“女性节”、“人民币”应改成“中华元”等等提法,一个个简直雷死个人!
“待富者”闪亮登场,从此就没有“穷人”了吗?“创业人员”横空出世,自此再也无“失业”了吗?“公园”改成“百姓园”,老百姓就去得起收费公园了吗?“三八节”改成“女性节”,女性地位就提高了吗?“教师节”改称“教育节”,教育领域就“形势大好”、月白风清了吗?!恕我直言,玩这样的文字游戏不仅丝毫无益于民生的改善和问题的解决,反倒徒增笑料,比“掩耳盗铃”更加搞笑。专家教授、代表委员甚至政府部门与其绞尽脑汁研究这些个“修辞艺术”,何不脚踏实地干点实事呢?
- 2009-09-10别让礼物成为压断教师节脊梁的稻草
- 2009-09-10教师节也不能成为“禁礼节”
- 2009-09-10让教师节回归她本来的美丽
- 2009-09-10教师节了,我多想给孩子的老师发条短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