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全国不少地方都在开展环境整治行动,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以及省级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以及省级文明城市等等名目繁多的创建活动,名目需多,对一个区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去年以来, 四川省率先开展城乡环境整治行动,覆盖全省,行动规模属全国第一。此项活动的开展,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具有积极意义。要开展好这个活动,保持这一行动成果,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取得量变到质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看似简单环境治理,不少人认为就是打扫卫生,保持清洁就成了,有必要专门开展行动?殊不知,这项行动的开展,不仅仅是全省城乡开展一次大扫除了之。这只是一个具体行动,通过这个行动,可以提升不少人的公共环境意识。在不少城乡,有不少居民就认为:“我的地盘我做主,想干啥就干啥。”在不少农村和城镇,鸡鸭乱串,牛羊乱牧。家禽家畜随意到一些河流游泳,四处流动,造成不少粪便。其实,这种农牧生产状态不可能改变,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有公共环境意识,家禽家畜产生的粪便影响到公共环境时,及时收集。既爱护了环境,同时又获得了肥料,一举两得。在城市里也有类似的人,在自家环境搞得非常好,一到公共场所就随意放纵自己,不是自己的地方就可为所欲为。这是公共道德缺失的体现,不少国人有这劣根性。在环境治理中,应加强公共道德意识的构建。这是活动整治中的一个量变到质变,要推进和达到这个质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在我们生活中,不少治理行动一结束,又逐渐恢复往昔局面,这就考验政府如何持续由行动开始,持续坚持和推进这一成果前行。这个量变过程来自不易,需要坚持,进而逐步升华,达到质变。环境治理,最直观的获得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让每人都生活得更加美好,提升生活质量。在大环境的治理中,净化江河湖泊,保护水资源。加强绿地森林保护,封山育林,保护“绿肺”。这是起点,到达长远的一个宏伟目标。环境治理不能只来一次“运动”,为了“运动”而“运动”,收效甚微,不能根本性地解决问题,未能达到逐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的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而综合环境未能得到质变的飞跃。通过治理行动,可以从思想意识到物质条件,以及个人环境,人居综合环境等都得到一个全面的改善。这才是行动主导者希望看到的结果,也是各地居民希望得到的一个局面。
环境治理行动,不仅有所区别,应有所规划。基本的卫生可以随时保持洁净,自扫门前雪,人人也在行动,很容易达到同一时间内的基本清洁。但要达到质变,需要综合行动,多点开花,方能奏效。通过环境治理,与每个城市的规划要相结合,中国不少城市除了历史留下的人文历史以外,当代建设的部分缺乏人文特色,缺乏城市精神,新旧衔接泾渭分明。能否在环境治理的同时,与城市规划,对那些乱搭乱建,影响整体美观与协调的建筑拆除,予以重新规划?拧出城市精神与人文理念,以及地区发展特色相结合,能否出现我国魅力名镇乌镇那样的特色小镇呢?宜宾市可否以五粮液为中心,打造“浓香型白酒之都”。具有独特的气质,可以从此声名显赫,拉动旅游与经济的发展。只有形成差异化,才是未来我国城乡发展的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这是环境治理中需要发展和考虑的质变问题。在乡村,能否与各地的区位优势,兼顾环境的同时,打造经济林,特色农业?可以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同时,从新勾画农民的人居环境,从搬迁到一起居住,从而腾出宅基地用于耕地?
看来,环境治理并非简单而容易的行动,需要全方位规划,从表现到内里,深度挖掘,才是治理的终极目标,从这个起点开始,从新规划城乡的人居环境,人文理念,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名副其实地进入小康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