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隔四年之后,国家药监局再次发生“地震”。媒体昨日报道,自任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卫良等6名官员被双规后,已有5人被批捕,1人被停职在家静等审查结果。“针对药监部门的调查仍在继续”,估测也许还会有人涉案。
想当年,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利用审批权收受他人贿赂,袒护、纵容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违规违法”,“造成的危害极大,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郑筱萸在位时,大权在握,一言九鼎,他出事之前,其权力所辖之领域,早已经是乱象丛生,民怨沸腾。医药行业已经普遍产生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药监腐败对药价虚高要负相当的责任。
郑筱萸“为害甚烈”,依法被诛,曹文庄、郝和平也相继被严惩,一时间药监机构风声鹤唳,人心惶惶。为了保持局面稳定,反腐机构采取了稳妥的办法:要求有关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说清楚即可过关,不搞反腐扩大化。这一“变通”政策,当时虽然引起了不少人的异议,但也不失为一个务实之举。毕竟,如果当时严查下去,可能会引起药监机构的瘫痪。如此“维稳”,当然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不过,也留下了隐患。靠高压威慑和道德自觉,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作用,但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不可能在根本上起作用,这或许就是四年后再次爆发窝案的原因。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预防和惩处力度,效果明显,但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的腐败现象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身居要职,利益关联和利益输送渠道多样,给反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为了扫清障碍,减少阻力,“变通”有时候成为不得已的“务实”选择。前些年,矿难频仍,官商勾结成风,有关部门采取的方法是:在规定时限内如实交待,可从宽处理。可惜违纪违法官员不为所动,最终不少地方的“规定时限”一拖再拖,不了了之。事实证明,这样的权宜做法效果并不明显,收获的不只是公众的失望,还有腐败分子的嘲弄。
这一次,药监局的反腐地震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虽然令人震惊,但并不奇怪。这一案例给公众一个强烈昭示就是:反腐败绝不能有丝毫的妥协,必须一竿子插到底,犹豫不决、畏首畏尾的“变通”是行不通的。
- 2010-04-19药监局腐败窝案,有蜕变的官员就有变质的药品
- 2010-04-09国家药监局官员受审 称拿钱没办事不算受贿
- 2010-04-02江苏延申承认疫苗不合格 药监局多官员被查
- 2010-04-02药监局多名官员疑涉疫苗造假案被查
- 2009-06-08药监局官员:中国9月30日前生产“甲流”疫苗
- 2009-05-26国家药监局官员批驳“中国是假药出口大国”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