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说话发言,一再成为问题,颇值得研究,乃至政府专门出台红头文件约束说话,这就更离奇了:浙江衢州衢江区委办公室就发布了一个名为《关于实行会议讲话限时制的通知》。(《钱江晚报》7月25日)
这个文件专管发言限时:大会发言不许超过10分钟。文件分门别类,等级森严地将各种类型会议,各种级别领导的报告或发言时间一一细化。总的来说,时间还是呈现出按照官阶大小逐级递减的规律。这和生活中常见的发言规律,并无二致。
实效如何,不用说得太细,大家也能猜个大概。现在照例有弹有赞,有人认为“新政务实”,更多人觉得“一刀切,有些矫枉过正”,“又一形式主义的新模子。”
对此,显然应该反思官话套话产生的机制何在。发言时间不是衡量讲话是否有质量的唯一标准,关键还在于讲话内容是否切合实际,是否有建设性。若只一味套用不着边际的“真抓实干”之类“正确的废话”模板,那么一分钟都是浪费听众时间。据说新政前需要开一天的会,现在只用两小时就可完成。这与其说是新政威力,不如说是此前套话成灾造成的浪费有多严重,现在只是稍作修正而已。
采访中有位局长感慨“限时新政实施后,有时发言时间只有2分钟,紧张啊”,这话确实让人反思。可见不能一味追求“短平快”,至少不能因为一个限时的形式,就人为地把正常的五分钟发言硬生生截为两分钟吧。这只会导致紧张求快、词不达意。会上没说明白,会后没准就出问题;出了问题可能又要开更多的会来研究修复。从长期看,这会导致行政效能的更大浪费。
去年河南许昌市魏都区委副书记纪某在大会发言,讲了三分钟就被许昌市委书记毛万春类似于公开羞辱式地“喝”下去了,就因纪某官话连篇。从本质上讲,官话产生于其特定系统,它是由官职来决定的。会场上本该坚持众生平等的对话规则,现实中发言时长却不由发言内容决定,而是由官阶大小来安排。公共场合谁发言多长时间也是有着潜规则的——这就和主席台上的座位次序一样。会场发言也成为一种权力象征时,官话机制就形成了。它不仅是空话连篇的,而且等级森严,不能僭越的。衢江区这个限时新政,正是谙合此理,所以说从骨子里讲,其进步意义有限。
空话就是权力制度的产物,“官话累人,官腔雷人,套话烦人,假话坑人”。在社会信任日渐消散的语境,轻侮民智的“官样文件”和公文表述,都成了失去现实粘合力的语词碎片。说者不以为意,听者嗤之以鼻。认认真真走过场的作秀氛围都成了奢侈,所以,改造我们的说话,刻不容缓。
说话成为问题,首先要限制的是产生官话的权力语境,要让人们的表达不违背人类的基本理性和崇高情感,用常识说话,用事实说话,让受众感受到平等和尊重。这是比浅表性地限时更有意义也更为紧迫。
- 2010-06-25最差“官话”透露出官员的懒政
- 2010-06-24江西防总副主任“官话连篇”的N种猜想
- 2009-12-15官话不环保污染政治生态
- 2009-12-08官话套话多怪不了网络发言人
- 2008-07-27官话禁锢之下新闻发言人该如何发言?
- 2008-01-25“官话”为什么这样多?
- 2008-01-25“官话”为什么这样多?
- 2008-01-24打断官员“官话”发言的领导越多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