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中秋节,那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文化童话,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故事一串串迎面扑来,有历史,有浪漫,有想象,有哲理,有爱情,有祝福,有真情,交织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天文、地理文化内涵。这一天,人们吃着月饼,喝着桂花酒,亲人团圆,民间祭月,庆祝丰收,诉说乡情,祝福未来。这是一个多么厚重而又惬意的节日,历来为中国百姓看重,是中华民族一个不可缺少的传统节日。
可今天的中秋节,被月饼闹的只剩下一个空壳。节前,满世界都是被厂家和推销商、媒体炒得沸沸沸扬扬的月饼,仿佛中秋节就是月饼节,只有吃月饼才是过节。而人们过中秋节的意愿也收缩在吃什么月饼上,忘记了中秋节真正的文化内涵。一个月饼,让中秋节离文化越来越远,并异化成一种豪夺和奢侈。
不能不承认,商家在月饼上做足了文章,赚够了钱。这几年,很简单的小小月饼,豪华包装一年胜过一年。豪华月饼未完,又冒出了概念月饼,功能月饼,养生月饼,一个比一个昂贵。而奢侈之风、送礼之风,让这些天价月饼有了市场。富人吃足了档次、品牌,利益群体享尽了腐败,平民百姓只能望而远之。月饼成了金钱与奢侈、利益的筹码,还哪有纪念、祈福的文化价值。
只剩下变味月饼的中秋节,陷入了伪文化的尴尬。少了祭月的风俗,少了赏月的真诚,少了团聚的亲切,少了思乡的愁绪,少了诗的韵味,少了美好的祝愿。中秋节本身的文化意义,让月饼腐蚀得面目全非。多想看到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这些丰富多彩的中秋传统文化活动,而不是铺天盖地的豪华月饼展示。追求那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境界,更有价值。
世博园里的中秋节就不一般,那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中秋。中秋节前夕中国馆前上演了中秋主题晚会,在部分中国室外展园内举行“故乡人相约故乡园”活动,世博园内与“月光女神”邂逅,中国馆前千枚礼花放光彩,万束鲜花送祝福;台湾馆悄然“变装”,不仅将馆内全世界最大的悬吊式LED灯球变成一个“大月亮”,还在中秋节当天推出“柚见中秋”和“月圆人团圆”两款中秋限定章;澳门馆也别有新意,将带来精彩的演出并向游客派送兔子灯。
中国馆、台湾馆、澳门馆为世博游客奉献出了民族味浓厚的中秋佳节。它给我们一个启示,中秋文化不愁内涵,不愁内容,不愁形式,缺乏的是引导,缺乏的是组织,缺乏的是对中秋文化正确的认识。近几年来,社会舆论和管理层过于追求节日的休闲效应、经济效应,而忽视其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弱化了传统文化的引导、教育功能,从而造成了节日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形成了文化节日无文化的状况。
各地只有象世博一样重视和打造中秋文化,中秋文化才能回归本质,才能走出伪文化的尴尬。
- 2010-09-21能否公开“三桶油”的中秋福利清单
- 2010-09-19中秋博饼岂能也让“领导先走”
- 2010-09-02有月饼安全才有中秋团圆
- 2009-10-05男子中秋为何不拜月?
- 2009-10-05如此冷落中秋节
- 2009-10-04珍视中秋佳节的多重文化价值
- 2009-10-04跨越一甲子的中秋,换了人间
- 2009-10-04中秋节应继承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