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成铁路石亭江大桥被洪水冲断53天后,新建大桥施工完成,将于10月12日恢复双向通车。而正常情况下,这样的工程需要260天才能完工。项目负责人称,这一速度有可能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华西都市报 10月11日)
同样神速的,还有方舟子遇袭案的审判。10月2日由公安机关移送到检察院审查起诉,10月5日由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诉,而法院在10月10日就开庭审理。(新华社10月10日)
不得不感慨,在这个神奇的时代,即使是最需要严谨和循规蹈矩的司法、建筑领域,也有些不一般的因素,能创造出加速度的奇迹。
表面看来,这种神速的正面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展示了司法的魄力,讴歌了建筑方的工作能力,顺带还能冲刺一下吉尼斯世界纪录,向全世界宣示一下中国的建筑水平。但神速的创造者似乎忽视了,这种奇迹的背后恰恰是对生命的蔑视和权力的滥用,而这些本是建筑和司法领域最需关照的东西,现在这些都让位于求快的过时思维。
建桥是一个极度讲究科学的领域,仅混凝土一项,目前一般执行的是28天标准。而石亭江大桥之所以这么神速,按施工方解释是,动用上千名施工人员,24小时不间断施工。但人多机器多,并不能减少必要的程序,特别是需要等混凝土自然干透。这方面,坏例子比比皆是,最近曝出的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桥龄仅10年却维修24次。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赶工期,在没有等到混凝土自然干透的情况下,采取高温油炉烘干,使得沥青黏合强度、硬度都大打折扣。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石亭江大桥建筑方何以还以自己的建筑速度,而不是建筑质量,沾沾自喜呢?尤其是,作为大型公共交通建筑,还没有进行试车、各方验收,就马上恢复双向通车,这不是等于拿无辜者的生命来检验大桥的质量?
这么急着通车,无非是下达了奋战多少天的命令,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挽回桥被冲断时丢掉的面子。这种“奋战”思维,是特殊时期尤其是战时思维模式的延续,但特殊时期的“奋战”要的仅是速度和临时功用,比如战时建好的桥仅供部队临时通过,而非长久供公众使用。这样的思维一旦频频出现在当前日常生活中,则是将无数人的生命安全拿来陪衬少数人一时的荣耀和胜利,这实在很危险。
同样危险的,还有方舟子遇袭案中司法领域表现出的神速。如果仅仅因为这是件被视为学界和社会奇耻大辱的案件,就需要快速地解决掉,以平息舆论,甚至不惜伤害司法所必须的严谨求证,那谁来保证这样的思维下,司法权力不会被滥用?具体到此案中,到底是“寻衅滋事”还是“故意杀人未遂”?方舟子的伤情到底是轻微伤还是重伤?这些争议都还刚撩开就被一锤定音了。短短10天,甚至都不足以让双方律师充分取证,案件就神奇地结束了。
在一个民主和法治的社会,这种激起公众关注和激辩的事件,需要的恰恰不是速度,而是严谨求证和科学探讨,才能逐步接近真相,达到最令人信服的结论。这些,绝非一刀下去就能捞到。快刀斩乱麻,表面看来是对舆论关注的积极回应,其实远不能让社会对此事形成足够的认识和探讨,又怎能从中吸取教训。所以也难怪,不管是方舟子还是肖传国,双方没一个满意这判决的,都准备上诉。
建桥也好,方舟子案也罢,都是高度重视的结果。高度重视本是件好事,但现在越来越从对结果的要求,走偏到只求速度。可放弃了安全和公正的速度,要来又有何用?再快的世界纪录,也只是纸上一个暂时的数据,而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纪录,才会成为公众心目中永远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