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如期而至,之于新闻工作者,这是普通又不寻常的一天。同样奔波、忙碌,却能以自身职业节日的名义,分享荣耀、温习信仰。可回望这些年,记者的职业处境并不风光,追寻新闻、瞭望社会,理想看似简单,脚步却显艰难。社会权力的傲慢与偏见,舆论监督的脆弱和易碎,让“无冕之王”的无上荣光略显暗淡。
在分析节日的意义时,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曾这么说:日常生活中,时间线性流逝,而节日就像这条直线上的刻度,有了度量,才有意义。作为全体新闻工作者的节日,记者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记者自身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还在于引导社会关注这一群体的健康状况、生存处境、权益保障,以及媒体行业的生态环境、舆论监督的现实问题。
应该承认,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记者和媒体的生存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舆论监督在网络新媒体异军突起的大背景下也凸显力量。在一场场新闻战争中,在关乎公共利益的一系列事件,特别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我们很欣慰地看到,媒体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正面角色,记者与网民的良性互动也受到好评。
从“周久耕事件”到“烟草局长日记”,从“富二代飙车撞人案”到“李刚门”,从“躲猫猫”到“楼脆脆”,从“毒奶粉”到“地沟油”,从“唐福珍事件”到“宜黄拆迁自焚”,媒体报道和网络监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贪官接二连三落马,各种丑闻浮出水面,诸多公共利益得以回归本位,这些成绩的取得,因为媒体责任和记者良知而更显珍贵。
要知道,即使现在,拒绝、蔑视舆论监督的现象还屡见不鲜,记者被打、被通缉事件也时有发生。在“替谁说话”的质疑中,在“省委党报是小报”的叫嚣中,在“邮局封杀党报”的手段中,在“全国网上通缉”的号令中,在“公司员工冲击报社”的行动中,媒体记者的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和监督权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著名报人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媒体和记者代表着公共责任和社会良知,在法律框架内就应该得到最大程度上的自由空间,才能充分发挥出监测和预警功能。反观现实,媒体监督屡屡遭遇拒绝甚至报复,权力对舆论缺乏基本的尊重和敬畏。这个记者节,只希望这种尴尬不要延续太久。
- 2009-11-09记者节,重申记者的正常采访权
- 2009-11-08记者节,应重申记者的节操和权益
- 2008-11-09记者节,我们守护理想更好地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