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从福州一银行的两个账户分别取了17000元和43000元,回家后,他发现那个取了43000元的账户只扣了4300元。他吓坏了,赶紧联系本报,希望记者陪他去银行作见证,证明他没有欺诈银行,如果记者没空的话,他要报警请警察来证明自己的清白。(12月26日《海峡都市报》)
事实上,这次是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出了出错,少敲了一个0。但该市民却“吓坏了”,以至于把银行当成“鳄鱼潭”,自己则成了必须主动过河的“非洲野马”,拉上记者陪他去银行,否则怕自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韩寒说过,世界上没有一个国民,比中国人更好管理。迷糊几把再恐吓几把,就基本能搞掂一切“卵民”或“刁民”,最后统统成了“良民”。我之前说过,中国的道德已成一条T型裤,裹不住几片肉,继续演变下去,总会有一天连T型裤都嫌布多,成了C裤。
但现在,我们看到了银行的“力挽狂澜”,硬生生地拔高了中国人的道德意识。要知道,这是个生活压力重重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民币的重要程度不亚于自己的亲爹,民众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让自己体验到“拼爹”的快感。但,银行的钱例外。即便是人家工作失误,主动“送钱”,民众也是避之如“瘟神”。按常规思维推理,这钱属“非偷非抢”,没有强烈的“拾金不味”精神的人,估计都会抱着侥幸的心理,断然不会出现用户“吓坏了”的奇怪现象。至少,可以学习网民的办事“风格”,给银行发一封告知信,对其上门讨要时间、在哪个楼梯口等候、要开哪些证明材料等进行“告知”。
牛皮不是一口气吹出的,罗马不是一日造成的。银行对民众的“震慑力”非一日之功,是基于其之前的种种行径。翻开报纸,似乎到处都充斥着银行的“喊打喊杀声”,而且,几乎每次都“喊杀”成功。面对跷勇善战,不管是正义之战,还是非正义之战,都能战无不胜的银行,一直处于弱者地位的民众,焉能不心惊胆战?!
由此,我们也终于理解了该客户的“吓坏了”处境,看似非正常,其实很正常。
- 2010-12-10银行收费新规难产 只因“领导太忙”?
- 2010-11-19ATM机频吞钱,如何向银行维权
- 2010-11-08“生女是招商银行”的社会隐喻
- 2010-10-26国有银行当告别“不死鸟”传奇
- 2010-10-20让公民胆寒的银行“降半旗”风波
- 2010-09-16从穷人存钱补贴富人谈银行加息
- 2010-09-03银行有什么权力“拘禁”储户的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