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昨日午后偶然读到一则沪媒报道,相信笔者也和许多人一样,并不知晓某局已在其官网的信息公开栏目公布了该局“2011年度部门预算表”。而且,该项公布在上周五就已发生。
若据此设计一道问答题,迄今对这件事回答“知晓”的市民恐怕非常有限。
这也难怪,预算公开是个新生事物,放眼全国各地任何部门的预算公开,其动力并非发源于内部,而是外部力量多年千呼万唤的不得已之举。这些年,预算公开呈小步往前走,但包括采取“悄悄地公开”手段在内,都与促推公开的压力源于外部而非“内部自觉”有关。
既然知晓了这件事,当然要上网读一读这份“预算表”。可是,任何读了这份“预算表”的市民,其感受一定与笔者一样,觉得很不“过瘾”:
第一,它实在过于简略;第二,市民最想了解、最为计较、最想监督的那些预算内容,还无法清晰、具体地呈现。
所谓部门预算,以该局举例,就是指包括该局机关本部及下属行政事业单位的综合收支计划,含有各种财政性资金、所属单位收支。百姓有权知晓财政性拨款用到何处、这些钱究竟该不该花。
由部门预算所隐含的公民知情权之满足,对市民和沪上各界而言,最想知晓,也最该让人知晓的,在现阶段其实主要集中于以下几项:该局机关和直属机构的人头经费——至少要包括并分别开列工资、奖金、补贴、福利等预算支出;正当的办公经费预算总和以及明细科目,从水、电、煤、气到各项办公设施的预算支出等。
另外,为方便社会监督,与部门预算公开同步,也系检验公开之力度的关键指标之一——还须附带公开该局机关及直属机构工作人员的总数。这一条非常重要,拿此“总数”与工资总额等做除法,社会就能大体了解“雇佣”该局公务员和事业人员的一般成本,这更系“较真监督”的基础和起点之一。倘若这样连续做上三五年,拿所积累之年度资料作对比,监督的说服力和效果自然更佳。
既令人失望却又在意料之中,以上最需要公开的内容,在该局已公开的“预算表”中一项也没有。其中第一、第二两项,被隐藏于“一般公共服务”科目内,以“主要用于局机关及所属单位的基本支出”加以“技术处理”。至于第三项,人们若再揪住不放,纯属自讨没趣。
也许是凑巧,前日刚有一家财经类媒体通过调查考证,揭示出当下部门预算公开的一个“规律性”现象:但凡被政府部门认定为“不便暴露”——公开后必定会招致舆论谴责的预算内容,统统采取代数中的“合并同类项”之手段,将其归并到“其他支出”大项内。
本市行政权运行的公开透明已然走在全国前列,拿该局的部门“预算表”发议论,并非与该部门过不去。相反,能公开——哪怕更多是出于做个姿态,也当予以肯定和欢迎。毕竟能走出一小步也殊为不易。不过,该局已公布的“预算表”理应扩充内容,增加透明度,否则,接下来另外44个部门的预算表也依样画葫芦,舆论压力只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