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物价以及背后的高物流成本问题是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焦点之一。记者跟随一辆物流大货车,从成都出发,途经陕西,河南,河北,历时37个小时抵达北京。一路下来,大货车单程从成都到北京,收运费1万元,耗油共6250元,高速收费4775元,罚款400元。成本共11425元,亏损了千余元。(4月15日《新京报》)
首先要代表消费者向随车探秘国内真实物流成本的记者同志道一声:谢谢!辛苦了!从记者历时37个小时全程体验一辆物流车辆的川京之旅,人们了解到了导致物价居高不下的其中最重要因素——“物流成本”的利益玄机。在不计算司机工资和支线运输成本及车辆损耗情况下,川京一趟净亏1425元,而高速收费的4775元占物流成本的近半。
此前更有消息称,一个卡车司机从武汉运货至北京,来回6天共花1.6万元,其中高速公路交费就花了1.3万,公路收费居然占物流成本的八成以上。人们据此可以设想,如果能把高速收费这种毫无意义的物流成本全部“免单”,商品的价格是否就可以降低一半。
然而,这只能是人们异想天开的“单相思”。3月30日,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汪鸣表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速公路不可能免费。我国绝大多数高速公路都是依据《公路法》贷款修建起来的,要收费还贷”。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交通部新闻发言人称,将逐步把我国的收费公路控制在4%,其他96%的公路免费。但有专家随后测算发现,目前收费高速公路只占公路总里程1.86%。这就意味着收费公路今后还将继续增加。
尽管物价上涨受诸多因素制约,但物流成本的增加推动商品价格上扬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公众对全社会物流成本占到GDP的18%,远高于美国的8.6%和日本的9.6%的现状也诟病已久。而我国收费公路运量占到总公路运量的70%—80%,高额收费早已是物流成本的大头和物流车主的难承之重。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运营成本的呼声此起彼伏。但始终未见成效。
人们注意到,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0%,其中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为了稳定物价,发改委价格司近日会同经贸司和商务部,先后约谈了包括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等17家行业协会负责人,几乎涵盖了民生的各个方面。但偏偏漏下了主管高速收费的交通运输部门,看来通过减免公路收费降低物流成本不在发改委拟采取的措施之列。
其实,人大代表对降低高速公路费率早有建议,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员对此表达了三重无奈:一是国家有费率标准,降多少才能保证高速路正常运转,需要精密计算。第一步就是要掌握真实的车流量,但目前连这也做不到;二是向现在已收回投资或逼近收费期限的第一批收费公路“动刀”,面临产权、维护、配套人员转业安置等问题,需要交通部拿政策现在还没有这块政策,国内也没有人研究这些问题;三是地方政府、企业和相关主管部门对减免收费比较消极。因此看来,指望高速公路减费或“免单”,让利于民,为降低物价做点“贡献”基本没戏。
目前,各行各业的涨价潮依然发飙,而众口一词的理由是“成本上升”。令人不解的是,在社会各业互为“成本”、互嫁“危机”的利益博弈中,谁是涨价“元凶”?回应人们期待价格稳定的诉求,有关部门不能止于“约谈”、“批评”,或对涨价申情“缓批”等权宜之计,而应当象追剿“三角债”一样谋刨根问底、堵塞源头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