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强扭来的央企难保保障房之“甜”
www.fjnet.cn 2011-05-09 09:44  童大焕 来源:华商报    我来说两句

国资委近日通知,要求央企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国资委令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言犹在耳,这会儿又要求它们进军保障房领域,凸显出保障房建设无米下锅的尴尬。

一方面是保障房资金短缺;另一方面是保障房在助长新时代的“懒汉”。5月4日《北京晚报》报道,随着两限房与商品房价差越来越大,一些年轻人为了挤进“两限房”这个圈儿,放弃换工作、拒绝加薪、延缓结婚,甚至采取辞职的极端做法,以降低家庭收入。

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房价往往都高不可攀,这是一道世界性的景观,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也不论土地所有制形式如何。中国只是这个“世界潮流”中的一员。但在中国,房地产领域似乎正成为当代乌托邦的最集中领域。

中国的房价飙升,还因为过去几十年被计划经济人为阻止的城市化、住房市场化、住房改善、收入增长等一系列“补课效应”,因此它的落差来得特别大。很多原本起点相同的人,因为买房和不买房的差别,几年后在财富上就发生了巨大的落差,因此许多人觉得自己分明受到了房地产市场的伤害。因此,人们热切地期待房地产领域成为一个理想化的公平的化身,期待人人都买得起 (尤其是在大都市买得起房),或者政府能够为多数人提供保障性住房。

正是在这样的理想支配下,我们看到了政府一系列的限购、限贷、限价政策。然而市场似乎总是不买账,调控声里总是 “涨声一片”,直至今天。于是,人们又期待政府祭出另一只手——— 给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障房。但是,中外历史上千百年来“各取所需”的乌托邦,从没有人能够回答:拿完了不够怎么办?供给过多浪费了怎么办?

因此,无论是保障房的捉襟见肘和商品房价的节节攀升,楼市的图景已经再清晰不过地告诉我们:行政力量不可能将房价压到人人满意的程度,各级政府也没有能力承担起哪怕只占住房总量20%的保障房任务。解决住房需求,最根本的力量只能来自于市场,而保障房注定只能是有益补充。1998年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前,中国的城镇居民,绝大多数住的就是公租房。因为公租房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居住需求,所以才有了市场化的房改。我们岂能那么快就忘本了呢?

作为人性中的美好精神追求和平等愿望,乌托邦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基于乌托邦的强制。所谓强扭的瓜不甜,那强制来的央企能否让楼市降温,就是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