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广州16中的高一学生陈逸华在地铁一号线东山口站和烈士陵园站举牌,呼吁众人“反对地铁一号线‘统一化’改造”,收集市民签名。“举牌哥”反对花9000多万元进行地铁“统一化”改造的行动,在社会舆论的推动下,地铁公司三度作出回应,并改变了初衷。(《中国青年报》5月19日)
一个小朋友撼动一项大工程,广州人应该骄傲!“举牌哥”陈逸华,认为一号线翻修不仅劳民伤财,还破坏了“一站一景”的特色,加之一号线有一种厚重但不残旧的历史感,拥有和广州最匹配的自然形象,很能体现广州“千年羊城,南国明珠”的底蕴,于是买来晾衣竹竿,制成横幅,写上“请支持联名反对一号线‘统一化’翻新行动”等内容,3天时间就收集了300多个市民签名。
按说这也不是什么特别神奇的事,但地铁公司能亲自照会陈逸华,显然离不开舆论及公意的推进。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点是值得关注的:一是作为“举牌哥”的陈逸华,得到社会上一片支持声,此后在公众持续“围观”下,“举牌”就成为一次公共事件;二是陈逸华所思所想,基本契合大多市民的感受,当围观成为一种力量时,一个人的“举牌”必有庞大的“亲友团”殿后。而在事件演进中,权力部门的姿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尽管在可见的细节中,似乎并未窥见权力的颜色与姿势。
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特别指出,陈逸华身上体现出的公民意识让人敬佩。官方尽管没有对“举牌哥”的行为性质做出盖棺定论式的回应,但其实于此而言,不回应是最好的回应——因其没有扼杀这种难得的市民精神,才使得地铁公司与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可能。换言之,即便地铁公司在回应中存在瑕疵甚至虚与委蛇的成分,公权允许博弈就是最大进步。这种进步意义有二:既激赏了市民真正当家作主的精神,又彰显了市政府的气度与胸襟。
对“举牌哥”的思考如果止步于赞美,显然浪费了其标本意义。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举牌哥”的牌子是举在别的地方……这个设想可能令人抓狂。比如为迎接福建省第11届省级文明学校评估,福建省部分高校出台临时规定, “遇到酷似领导的人来问路,一定要注意礼貌”——惟上是从、唯权力马首是瞻,所有善意的反思与质疑都可能成为破坏公共利益的“坏蛋”。如此,“举牌哥”可能被冷漠的市民吓回去,还可能被班主任抓回去,或被家长拖回去,更可能被城管打回去,最不济被警察逮回去。
如果“举牌哥”的牌子能举在其他地方,也还会有此般较为顺畅的结果,市民的心情或许会爽朗很多、幸福很多。
- 2011-05-19“雷人校规”诞生的土壤是什么
- 2011-05-19少些雷人校规,多些服务学生的意识
- 2011-05-19对上负责不改,临时校规难除
- 2011-05-18“临时校规”是形式主义给学生服的毒
- 2009-10-21教育懒惰催生荒诞校规
- 2009-09-19为了学业的校规家长学生何以都不买账
- 2008-09-01剔除“谈恋爱” 校规更人性
- 2008-03-20支持北大把漫骂造谣现象写入校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