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就业协议换毕业证”背后的真问题
www.fjnet.cn 2011-06-09 07:36  叶祝颐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大学生毕业季来临,多家网络论坛近期频现高校毕业生“被就业”问题的曝光帖。发帖网民多称,自己所在的高校为“刷高”就业率,无论是否实际就业都要求学生尽快寻找公司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并要求“先签就业协议,再拿毕业证书”,否则就不予毕业。(6月8日新华网)

大学挟毕业证以令就业率的消息在毕业季里又不期而至。尽管受访学校不认可“就业协议挂钩毕业证”的说法。但是学生反映,没签协议的同学会被老师反复打电话催促、当面约谈。浙江工商大学也承认,“学校每年都会参照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当年的总体就业形势给各学院下达就业要求,要求就业率达到百分之多少,最后基本上都能完成。”高校闭门造出就业率指标,就业率又与院系及老师的绩效考核挂钩,老师们能不逼学生去弄就业协议书吗?在老师反复催促、约谈的压力中,学生们还能淡定下去吗?高校压学院,学院压老师,老师压学生,处在就业率链条最末端的学生还有多少不“就业”的选择?

就业率造假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尽管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0.7%,但是公众普遍用脚投票,还有网友戏言:就业率应改称失业率。网友的调侃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太多的事实告诉我们:不少学生是“被就业”的。90.7%的就业率就是一个数字游戏。去年央视焦点访谈有报道说,孝感学院以扣发毕业证和学位证相要挟,逼学生找单位盖章抬高就业率。结果这个二本院校的就业率超过了90%,部分院系接近100%。尽管该校表示,将对实际就业率进行核查,给社会一个负责任的交代。然而学校自查的结果是不了了之。焦点访谈也成了“沉没的声音”。

其实,就业率本身就不是一个十分清晰的概念。不仅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上班叫就业,考研、开店叫就业。还有学生为了积累工作经验,被迫“零工资”就业。更有不少学校像孝感学院那样挟毕业证发放大权以令就业率,逼迫学生上交子虚乌有的“就业协议书”,或者报告学生已经自主创业。以期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分到一杯羹。就业率造假不仅损害了毕业生利益,破坏了学校形象,而且干扰正常的招生就业秩序、误导国家招生就业政策的改革、调整。

但是,让高校不在就业率上动脑筋,还真有些勉为其难。教育部一方面对就业率造假“一票否决”,另一方面又加大高校教学评估中的就业率权重,就业率低的专业面临少招、甚至停招的危险。对外宣传就业率下降,学校的声誉也会受到影响,造成招生困难。这显然不是学校希望看到的。就业率造假被否决,就业率低就停招,这让就业情况不理想的学校如何是好?在生存重压下,学校在就业率造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就业率成为数字游戏并不奇怪。

大学培养人才不同于工厂加工产品。相关部门不能完全以就业率来评估大学办学水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反映出就业市场结构失衡的矛盾。正如有教育专家所言,“现在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梯级转移的滞后,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情况不理想,并非都是专业设置不合理,还与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有关。就业供求关系本是一个动态概念,产业结构有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今年就业不理想的专业,不意味着明年、后年“滞销”。暂时就业率较高的专业也不意味着来年风景依旧独好。

人社部、教育部照本宣科,依据高校上报的数据公布就业率,或许只是例行公事。但是人社部、教育部不能让满天飞的“被就业”网帖成为沉没的声音,躺在就业浮云上沾沾自喜。对此,人社部要完善就业率统计机制,教育部要完善高校办学评估机制。同时加强社会监督,刹住就业造假歪风,为毕业生营造真实、公正的就业环境,让虚浮的就业率慢慢接上地气。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