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后,高校的录取情况再次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但调查显示:以2010年入学的清华新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2010级学生的人数,大致以1/6的比例发放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表示自己户籍在农村的学生比例仅为17.0%。而同年全国高考考生中,农村生源的比例高达62%。(6月16日《中国青年报》)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信息近年来经常被关注,并引发了种种讨论,而温家宝总理有关“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的话语更是被屡屡提及,本则新闻揭示的各省“超级中学”崛起、高校中户籍为农村的学生比重下降、省区间入学机会差异等问题,则进一步证明了民众和社会的忧虑情绪!
一个很直接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面对和解决高校中户籍为农村的学生比重下降等问题的勇气,应该给那些不同出身、不同背景的学生们一个怎样的“高校梦”和“中国梦”?
高校中户籍为农村的学生比重下降的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我国,或者说,在我国表现得更为显著罢了。法国学者布迪厄早在1960年代初,通过对法国1961一1962学年211879名大学生的家庭社会出身统计、分析发现:“社会出身不仅表现在对一些出身低下子女的彻底淘汰,也表现在对那些免遭淘汰的人在选择专业方面的限制。这种不平行现象导致社会出身地位高者几乎垄断了地位最高的学府,出身于中级职员和自由职业者与高级职员家庭的子女分别占高等师范学校和综合技术学校在校生的83%和66%。”不过,尽管如此,这不是我们遮蔽或者无视高校中户籍为农村的学生比重下降的原因。
常识告诉我们,高等教育机会历来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获得这种资源的年轻人将登上一个新的社会台阶,进入社会的主流阶层。《清华大学志》描述的该校大学生去向证明了这点。在该校1982-1986年毕业的4615名学生中,分配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属企事业单位的为2675人,高达58%。相比之下,高校中户籍为农村的学生比重下降,不由得让人汗颜。原因何在?我们发现,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贫困孩子也无法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因为在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办学体制下,农村少年儿童在通向学业成功的竞争中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很多农家子女往往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就被淘汰出局,从而使80%左右的农村适龄人口无缘参加高考,造成农民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
从社会阶层的角度而言,难以确证哪一个阶层的子女更聪明、更具有努力的意愿并最终获得成功,家庭背景的影响当然是直接而深刻的,但家庭背景并非孤立地发挥作用,它必然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被有意无意地放大或缩小。因此,高校中户籍为农村的学生比重下降是特定制度的产物,其背后的教育不公和权利劣势等因素必须得到抑制,否则,整个社会就要陷入阶层复制的陷阱。可以说,不解决高校中户籍为农村的学生比重下降的问题,就无法回答“中国梦”何以实现的问题。
教育的不平等必将造成社会的紧张,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当社会存在经济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教育能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从而帮助弱势者摆脱由于出身所带来的个人发展方面的局限,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因此,就笔者的观点,我们不仅要看到高校中户籍为农村的学生比重下降与教育机会不均等有关,更要看到这种现象的蔓延,有可能催生社会紧张的恶性循环,这不利于增进阶层和谐!对此,谁能漠视呢?
“中国梦”离农村学生有多远?这种追问并不多余。
朱四倍(河南 教师)
- 2011-06-17一流大学正在被“超级中学”垄断
- 2011-06-17从“县一中”到“超级中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