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16时30分许,西安市未央区草滩街道办事处东三村一处住宅的加盖楼层发生坍塌,现场施工的7名民工被掩埋。至6月26日早晨7时,这7名民工经抢救无效不幸死亡。当日中午,东三村开始断水断电,以阻止加盖工程的继续进行。为加盖房屋而致7个农民工撒手人寰,生命之脆弱,令人唏嘘。
加盖房屋出人命事故,技术上的原因很清楚,这是典型的豆腐渣工程。但私人房屋是自己用的,即使加盖时不坍塌,入住之后,是否安全也是问题,为何敢如此冒险?原因无他,加盖老屋不是为了增加居住面积,而是为了拆迁时,获得更多补偿,人是绝对不敢住里面的。报道中有村民承认,花了100多万元建房子,空置着等拆迁。倒塌的屋子和死难的农民见证了村民同动拆迁机构的一场博弈,揭示的是公共政策的困境。
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各方利益的配置和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着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会自然形成利益博弈,各方主体会在自己能力和资源范围内,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抢占有利地位,争取更多的谈判筹码,加盖房屋只是其中一项手段,其他诸如“钉子户”,等等,也都是同样的性质。要各方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退出博弈是不可能的,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空前高涨,争取和维护权益的经验和能力的不断增强,形形色色的博弈只会越来越多。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者来说,能做的只是努力让利益博弈处在阳光下,创设一个规范的秩序,争取多赢的结局。博弈不能取消,但博弈的失序一定要治理。
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必须秉持公平正义的理念,努力将“一碗水端平”,确保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平衡。在政府卷入大量经济和社会事务,事实上成为公共生活中最大的利益相关者的背景下,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首先需要合理确定政府的定位,划定其利益红线,确保其遵守自己主导制定的规则。要是政府不当利用自己的地位,与民争利,或者偏袒某一方主体,甚至带头破坏设定的规则,那么博弈失序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就事论事,谁都不会认为个人面临拆迁时,违章增加“居住面积”是合理而且得当的行为,但即使不采取民粹主义态度,对民众一切谋求利益的行为叫好,也很容易发现导致他们如此冒险的体制或政策原因:在一个缺乏公平和规则的社会环境中,民众本能地倾向于无序竞争,违规作业,“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肚子饿不饿暂且不管,先来个哭声嘹亮,最后肯定得利。亲身的和目睹的经历,无数次地教育了民众,他们不可能不采取这样的“上策”。
公共政策必须追求公平,还必须有技术手段来保证公平,在这方面,政策的设计是一个关键。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政府不但要重视设定政策目标和确定政策的要求,还要精心构想目标的实现路径和方式,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管理相对人会按照政策要求,遵循规范的路径,主动实现政策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政策制定者必须采取“人性本恶”的假设,充分评估利益相关方的谋利动机及其强度,巧妙构建各方利益相互制约的机制,设定权利义务的平衡点,让任何一方的权利增加,总有其本人的相应义务来制衡,总有利益对立方的权利来制衡,这样才能削弱个人谋求额外利益的动机,压缩个人耍小聪明的空间。
认真而严格的政策设计,既是公共管理者本着对纳税人负责的精神,努力减少不该发生的财务支出,也是服务型政府对公民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通过合理的政策导向,减少公民 “捡芝麻,丢西瓜”式的冒险,避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结局。公共政策扎紧篱笆,事关公民生命安全。
哪怕设计再精巧,公共政策也会有漏洞,而且同样的公共政策,会在不同的个人身上呈现不同的后果,这说明公共政策与国民素质之间存在着交互影响。公共管理者既要以设计合理的公共政策来引导国民行为,也要通过国民素质提升来改进政策的运行,避免或减少各种无谓的代价。血管中始终流动着小农血液的中国国民,不会轻易放弃可以获取额外利益的机会,常有仅为蝇头小利,不惜承担人生风险的举动。所以,不能因为农民或者市民生活不易,就对博弈失序及其恶果失去敏感,甚至为之辩护,否则,真成了“妇人之仁”。
(作者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 2011-01-20在建天桥是如何坍塌的?
- 2010-06-25古墙坍塌了,法制意识不能坍塌
- 2010-06-17中山女市长权力内核停转,财富神话坍塌
- 2009-07-20桥梁坍塌当然是车压的
- 2009-07-17北京CBD路面一再坍塌让地王好尴尬
- 2009-07-01在建楼坍塌,参股官员何以集体沉默
- 2009-06-30呼兰河大桥的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