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八毛门”引发的误解与恐慌
www.fjnet.cn 2011-09-16 09:08  朱四倍 来源:华西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朱“八毛门”事件让深圳儿童医院陷信任危机。9月14日,深圳市儿童医院方面表示,事件爆发以后有多名患儿家长明确表示拒绝手术。其中一名出生三天的孩子,经诊断后为巨结肠、肠梗阻,但家长未接受医生手术建议。11日凌晨孩子突然出现肠穿孔,被迫手术治疗,目前还在重症监护室治疗。(9月15日《南方都市报》)

正如新闻所说,“媒体关注这件事,10万元手术和8毛钱治愈的反差是关键”。但当事者却说,“从没说过广州儿童医院8毛钱治愈孩子”。厘清困惑是必要的,但更值得重视的是,“八毛门”事件的后遗症——深圳儿童医院陷信任危机,多名患儿家长明确表示拒绝手术。

客观地说,手术恐慌症的出现,有非理性情绪在内,但更有不信任危机加重的因素。可以说,手术恐慌症和“八毛门”有一定的对应惯性。从一定程度上说,这类似于“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的一场龙卷风。引申开来,是指微小的变化能引发连锁反应。就笔者的理解,“八毛门”事件就是这样一只蝴蝶,是诱因而非根源。手术恐慌症蔓延的背后,潜藏着医疗信息的巨大不对称性。隐藏的矛盾,迟早会找机会爆发。

非制度化生存,是指个体生存的环境缺少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并且解决问题的手段取决于具体博弈。利益获得的多少,取决于博弈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外界的干预程度。明显可以看出,医患二者没有对制度的稳定预期,事件的爆发也充满了偶然性。一个必须正视的背景是,当前医患不信任感弥漫,有些医患冲突成了相当的负面影响,而公众对“八毛门”的激烈回应就是例证。

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早已超出了熟人社会的信任关系。但是,无论是社会土壤还是医院本身来说,都没有为制度信任的滋长提供空间。“蝴蝶效应”裹胁下的“八毛门”,恐慌能得到救治吗?这是一个问题。

□朱四倍(河南高校教师)

责任编辑:林雯晶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