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在彼此尊重中重建医患信任

www.fjnet.cn 2011-11-03 09:06  刘靖 来源:南方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昨天南都短评一文中,充分表达了患者的立场和意愿。但常识告诉我们,让医生体谅患者的处境是相对容易的,因为医生也是人,也会生病,一样会体验到在中国看病的不易和药品的昂贵。相反,患者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会体验到医生这个工作的不容易。

这就是为什么面对“录音门”,大多数患者感同身受,把自己不由自主地代入了“受害者”的角色,而很多医生对此的反应都是一声苦笑。苦笑,意味着你的做法我们能理解,但不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这个职业的苦,不身在其中是无法体会的。

就如廖新波副厅长所说,医学,是不确定的科学。同一疾病在不同人体可以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症状,同一药物在不同人体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所有的医学诊断和治疗都有不确定的风险。

医学科学的发展,就是为了不断降低这种风险,但这个风险永远不会等于零。医生和患者之所以面对疾病有不同的态度,就是医生在长期学习和实践中,理解并接受了这个事实;而患者不能理解或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在“录音门”事件中的患儿家长,可能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重症的手足口病患儿,不知道这个疾病可以在1个小时内把生命体征平稳的孩子直接变得生命垂危。所以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医生要把孩子放在IC U。他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去预见疾病发展的不确定性,医生预见到了。但可悲的是,家长对医生行为的诠释是———医生为了想多挣钱。这是医学科学的无奈,也是医疗沟通失效的无奈。

录音和录像,无非是患者不能面对“疗效不确定”的结果,恐惧之余,希望通过对医生进行心理震慑,迫使他努力给自己说一些“可确定”的东西。但是,从结果来看,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在这种情况下,最可行的解决方法可能是:1 .患者调低期待值,试着去面对医疗中的不确定性;2 .医生增加沟通中的人文关怀,试着多包容患者的情绪波动。但无论如何,录音、录像、语言威胁等都起不到任何正面的作用,只会把医患双方越推越远。

在我看来,医患关系的紧张,有众多体制性、社会性的原因,但其中不可否认的一条是,我们整个社会都缺乏对知识的尊重,患者缺乏对医学知识的尊重,医生缺乏对人文知识的尊重,如果我们能够建立起对知识的尊重,再建立起每个人对彼此之间人格的尊重,那医患双方将不再内耗,而是回到最初、最重要的模式———一起携手对抗疾病。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