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招生并非解决就业难的理想途径
www.fjnet.cn 2011-11-23 09:30 苏振华 来源:新闻晨报 我来说两句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日前出台文件规定,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将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教育部提出,要让中小企业发挥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作用,要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大学生的就业难,其实是一个必然现象。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 “毛入学率”,这指的是某学年度某级教育在校生数占相应学龄人口总数比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4%,也就是说,在18岁到22岁的青年人中,4个人即有1人读大学。按照国际口径,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不再是精英教育的象牙塔。如此高的毛入学率,就业显然会成为问题。去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提出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按照这一发展态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会长期存在。 大学生就业难,须有应对措施。但倘若试图以就业率为指标来控制招生规模,效果不会太理想。统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无非就是看毕业生的就业协议签订比例,而注册一系列空壳公司、由空壳公司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相关管理部门以就业率作为专业存废的标准,为了保住招生计划,形形色色的虚假就业协议难免层出不穷,从而导致就业率统计的失真,这只会让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得越来越严重。 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无非两个途径:其一是管住供给、减少大学的招生规模;其二是扩大需求。 根据国家的发展规划,减少招生并不是方向。从总量上看,我国目前大专以上学历占总人口比例只有7%左右,这一比例是远低于先发国家水平的,扩大招生仍然是必要的。要讨论的是如何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即多开设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减少就业困难专业的招生人数。这样的调整应该由谁来主导呢?如果由管理层根据就业率来把关,就难免出现“假就业”的现象。事实上高校比管理层更关心就业率,随着毛入学率的上升以及适龄入学人数的减少,高校之间对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为此高校显然会根据市场需求结构适时调整专业设置。由高校分散决策显然会比管理层统一决策能更有效地应对市场变化,这就需要管理层把专业自主设置权更多地下放给高校。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