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根治“红包”当从建立发现机制开始

www.fjnet.cn 2011-12-21 07:14  徐娟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日前,广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赴基层调研时强调,元旦春节将至,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公开承诺抵制“红包礼金”,确保过一个廉洁节俭的“两节”。对领导干部违规收送“红包”、授意他人或单位赠送“红包”的,一经发现一律先予免职,再根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12月20日《广州日报》)

近些年来,每逢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不少规定,对领导干部收受“红包”做出禁止性规定,有些地方还明确收受“红包”一律免职的“高压线”,应当说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从社会舆论反映的情况看,“红包”问题并未就此绝迹,反而更加隐蔽。因为“红包”问题中箭落马的官员,也鲜有报道。

领导干部收受“红包”本质上就是受贿的变种,其危害不言而喻,在此不再赘述。现在有一个要害问题值得深思:为什么面对“高压线”的重拳出击,“红包”问题依然反而不败,斩而不绝?笔者认为,关键现在缺的不是教育、不是惩处,而是缺乏发现领导收受“红包”的渠道和途径。换言之,还没有建立起事先防范的有效机制。由于收受“红包”行为都是秘密进行,还盖上了厚厚一层节日“人情”的面纱,纪检监察机关很难发现这些行为,一旦东窗事发,往往也只能是“亡羊补牢”。

因此,要切实刹住收受“红包”这股歪风邪气,就必须将监督的关口前移,建立起发现“送红包”、“收红包”行为的机制。这种机制不能仅靠领导干部的自觉行为,必须多管齐下,充分利用每一种能够发现和曝光收受“红包”的途径。比如,加快财政制度改革,强化审计监督,从资金上断绝“红包”的财源,使公款送“红包”者无钱可送;认真清理各种资金来源渠道,杜绝设立账外账,坚决取消“小金库”,让“红包”开支无法列支;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重视人民群众举报,使“红包”难以藏身,等等。广大的老百姓不仅是广泛的“信息源”,更是“红包”的直接受害者,他们内心深处最有杜绝“红包”的毅力与决心,我们所要建立和完善的制度就是要把监管的主动权交给这样的人,让无数双锐利的眼睛盯住领导干部的口袋。唯此,才能将事后监管变为事前介入,最大程度地遏制“红包”腐败行为的发生。

从长远措施和治本之策看,仅有发现“红包”的机制还远远不够。一方面要增加办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人们“无需送”;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送“红包”行为的惩处力度,不让他们从中捞到任何好处,得到的只有“钱财两空”、“钱官两空”的结局,使他们“不敢送”。相信一旦没了“送红包”者,“收红包”就难有市场,离绝迹也就不远了。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