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五常大米不能“肥了企业、苦了稻农”

www.fjnet.cn 2012-01-04 13:28  侯文学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在过去的一年里,知名的黑龙江省五常大米迎来好光景,大米不仅质量好,价格也是节节攀升,最贵的一斤甚至卖到了199元,但稻农卖给当地加工企业的水稻每斤却不到2元钱。出现这种现象,显然是不正常的。

发展绿色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绿色食品,增加农民收入。从五常市的情况看,以五常大米为标志,绿色农业亦即有机农业确实发展起来了,但却被加工企业赚个钵满盆盈,而辛辛苦苦的稻农得到的实惠却不多。五常米产地民乐乡稻农张宏雷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他家种植20亩有机稻,总成本超过2.2万元,总产2.5万斤,按高价2元一斤出售,共收入5万元。去掉种植成本,一家人忙活一年,种这么多粮食也得不到3万元。 稻农反映,许多加工企业低价把水稻收去,“一扒皮”就卖十元甚至几十元一斤,扣除加工费、包装费,利润高达10倍知20倍。

加工企业对市场的垄断,是稻农遭受盘剥的根本原因。目前,五常市在有关部门注册的加工企业就达222家。这些企业形成的联合体,控制了水稻市场,基本消化了年产25亿斤水稻。一些企业不仅不履行订单,一些订单的内容也类似于“霸王条款”。如,一家企业的《水稻购销协议》上明确写着“水分不得超过16%”、“水稻保底价1.80元/斤”等。

从当地政府看,显然对稻农利益重视不够。据了解,五常水稻产业基本是订单农业,订单水稻占90%以上,最初是为了稳定米源,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但在实际运行中,一些粮企却把市场风险推给农民,在订单中“做手脚”,而有关部门也没有为农民争取更多权益,致使当地农民粮食根本卖不上高价。作为五常市绿色食品办公室、五常稻米产业管理中心、五常大米协会一套人马三块牌子的负责人姜大伟坦承,这几个机构的职能,是统一行使对稻米市场的引导和管理、带领企业闯市场,而对稻农利益只字未提。对此,一位副乡长说,如果一斤稻多为稻农争取1角钱的话,每年就可为稻农增收2.5亿元,但有谁愿意去做呢?该市农业局一位副局长也说,五常的有机农业发展得很超前,稻农手中的水稻,应该卖到5块钱一斤,但实际上相差甚远。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括要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实现增值增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五常大米作为一种具有品牌价值的农产品,显然不该“肥了企业、苦了稻农”。但愿具有市场监管职能当地政府,能够在打破企业垄断、维护稻农利益上有所作为。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