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学术超男”韩晗应该补点啥?

www.fjnet.cn 2012-03-15 20:05  孙立安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昨日,在《长江日报》上看到了一则新闻——年仅27岁的武大博士韩晗,出版专著达到十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三夺中国戏剧文学奖,被媒体称之为“学术超男”。笔者从事人事管理多年,深知这样丰硕的成果,拿到中国任何一所大学,都可以直接破格为副教授、研究员,因此可以这样说,韩晗的“事业之路”,在今后注定为一片坦途。但这是否意味着韩晗可以直奔“功成名就”了呢?

古往今来,作为一位合格的知识分子,创作丰硕只是一个起点。他还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获得成功。因此,面对韩晗,我们不应“过捧”,也不应该“过杀”,而是应加以培养、使之真正地成为时代所造就的人才,我认为,这应该体现在两点上。

首先是对于“独立人格”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有扼杀天才、歧视非议、枪打出头鸟的传统,连温家宝总理都感叹自己的“独立人格不被理解”,更何况普通区区知识分子?因此,对于韩晗这样的知识分子,我更期待于他“独立人格”的呈现——即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畏人言的“敢言作风”,而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市侩伎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年少有成的知识分子,结果人到中年之后,成了一个圆滑、世故的文化政客甚至祸害民族——如陈布雷、张春桥便是典型。当然,我善意地相信韩晗不至于会走向这一步,但若具备独立人格,则是可以避免自己“不自觉”地走向反面的。

其次是对于“打持久战”的坚守,古有仲永,今有韩寒,皆是年少成名,结果均在文化的道路上半途而废,前者浑浑噩噩,度过一生,后者混迹娱乐,甘为玩偶,这不是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做派,但凡有理想、有抱负的少年神童,都是“活到老,写到老”的勤劳典范——如少有盛名的作家巴尔扎克、青年时便扬名学术界的哲人萨特,无一改行,甚至在政治迫害、战争流亡与疾病贫穷面前,都矢志不移地如“希绪弗斯”般地坚守着人文研究的阵地,最终成为了时代的代言人。我们对韩晗,难道不应有着如上的期许吗?

韩晗年少有成,正逢“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年代,但“学术超男”并非完人,相反他更需要“补点啥”——“独立人格”与“打持久战”乃是两颗必备良药,若韩晗肯服下,今后必为时代栋梁、文化巨匠,但若韩晗讳疾忌医、苟活拒药,那么,一切都可能会是另一个我们不愿看到的结局——

如上这份处方,之于其他“韩晗”们,亦同有疗效。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