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别过度解读“外国小伙和乞讨者分享薯条”

www.fjnet.cn 2012-05-08 15:22  程思明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一个外国小伙买了两包薯条,分给在街头乞讨的老奶奶一包,两人席地而坐,吃着聊着。昨日,两张记录着发生在南京大学广州路门附近这组场景的照片,在微博上热传。将关心和爱心“坐下来分享”,让网友们“感觉很有爱”。据了解,老奶奶自称已83岁,安徽人,在南京大学门口乞讨已有一两年。她耳朵不错,只是眼睛不太好了。长期以来,路过的学生常会给老奶奶买些东西,水果、水、打包的面条等等,有些是特地买来送给老奶奶。(2012年5月7日《新快报》

民众对“外国小伙和乞讨奶奶分享薯条”的善举的称赞,是值得肯定的。但仅靠“热闹围观”,并不能重构日渐凋敝的人性道德,而目前更应该做的,应该以此为契机,让丢失沦落的人性回归,重塑“扶危济困,救助弱者”的道德规则。

或因“职业乞丐”让善心无所适从,或因道德沦丧让慈善停滞不前,近年来,国人的“缺乏爱心、冷漠无情”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巴彦淖尔市5名学生围殴精神病乞讨者”取乐,饱受“缺乏人性”的指责;还是“广东佛山女童遭两车碾压 ”,民众对19位冷漠路人的指摘,都深深反映出整个社会人性关怀的缺失以及民众对于道德凋敝的担忧。而这当中,即便发生过“女孩暴雨中为残疾乞丐撑伞”之类的事件,但对于这个缺乏善举的社会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

“外国小伙帮扶乞讨者”之所以产生那么大的反响,固然有救助者身份及媒体的宣传,但更多是因为我们从小伙的救助方式当中解读到那种跨越国界的人性之美和博爱理念。从分享薯条,到和弱者聊天,总能透露出慈善所具有的包容真切,而这种天然纯朴的人性之美甚至让那些和企业利益捆绑的“暴力慈善”光环尽褪。

在慈善风气淡薄、道德危机日增的当前,外国小伙的这一小小举动,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当头一棒。虽然“平时路过的学生常会给老奶奶买些东西”,但和外国小伙“席地而坐,吃着聊着”的举动相比,却缺乏一种平等观念,更多的只是一种普通的施舍。

没有发自内心的慈善关怀,救助不过是一次施舍“排练”。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以这种现代理念为尺度,我们就会发现某些国人离真正的慈善精神有多远。所以说,无论是对于社会团体,还是个人,在救助弱者方面,更应该学习外国小伙的平易近人,放下身价。而不能让慈善成为用金钱堆砌起来的围墙。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要想消弭日益严重的道德危机、人性失落,关键在于,完善社会救助机制以及对城市乞讨人员的规范救助,只有上行下效,以身作则方能拯救道德滑坡。从本质上说,救助不仅是个人的力量,更应该是整个社会的集体行动。如果有一天,“外国小伙和乞讨奶奶分享薯条”不再成为新闻,那么我们所期待的人性道德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