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是什么导致了“八成孩子不快乐”?

www.fjnet.cn 2012-05-31 10:20  凌国华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就像在蜜罐里长大的一样,要什么有什么,吃穿用样样好,还能不快乐吗?可是,一项少儿心理调查显示,不少孩子在物质上是富裕的,而在精神上,他们不够快乐。有高达78%的孩子感到不快乐。(广州日报,5月30日)

临近六一儿童节,本该是孩子们最高兴的节日。然而,“近八成孩子不快乐”的心理调查结果,却让许多大人快乐不起来。一般说来,人的童年生活应该是五彩缤纷的,是无忧无虑的,但为何那些诸如“郁闷”、“心烦”等本属于承认心理感受的词语,却频频出现在孩子嘴里呢?难道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且,伴随时代发展而来的物质生活富足,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在家里就是“小皇帝”,有那么多的亲人围着他转,为何调查显示却仍有高达八成的孩子感到不快乐呢?

孩子不快乐,很大程度上源于家长对孩子的精神慰藉不够。要知道,物质生活的丰富不仅代替不了精神生活的贫乏,甚至有时候会更加反衬出精神生活的虚空。反观80年代就不一样。作为80后的农村孩子,笔者的童年生活物质贫乏,玩具也少,很多都是自制的,但至今回想起童年往事,捕蝉、捞鱼、吹柳哨等快乐情形,仍旧历历在目。当时物质生活较现在贫瘠,但儿童天性得到比较充分的展扬,精神世界是丰富的。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要承受极大的竞争压力。这些压力来自家庭,来自学校,甚至来自孩子本身,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孩子活泼飞扬的天性,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据报道,31%的孩子认为压力来自父母,41%认为压力来自老师,还有28%的孩子会自我施压。导致孩子不快乐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父母不让看电视动画片、被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老师批评、上课没劲等等。很明显,这些原因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扼杀孩子活泼好动的自由天性,强迫孩子适应成年世界的所谓“秩序”。殊不知,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需要遵循客观规律,违背这种规律让他们遵从成人世界的“秩序”原则,是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自然规律的违背,是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戕害。

作业多,成绩不好,受批评,没时间玩耍,这些令少年儿童感到“不快乐”的通病,根源就在于缺乏对他们的人文关怀。虽然从成人的眼光来看,守规矩,做好功课,取得好成绩,这些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让正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时期的少年儿童过早承担如此重负,并非幸事。此外,少年儿童已经开始渐渐懂事,渴求被尊重,被理解,渴求平等的人际交往。但现实社会中,许多家长忽视了孩子的这种吁求,或者当着孩子的面闹矛盾,让不良氛围影响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或者粗暴干涉孩子的友谊,严禁孩子与“差生”交朋友。这些行为,都是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摧残,无情打压了孩子的“快乐指数”。

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让孩子从小就承受了过重的负担。尤其是在不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为了不让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学龄前儿童就要承受一些与其身心条件极不相称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幼儿园“小学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随着年岁渐长,除了正常的学校生活压力之外,各种辅导班、特长班乃至“神童班”纷纷涌入,儿童的课余时间大部分耗费在各种提高自身技能的培训班里,活泼自由的天性逐渐被压制,被扼杀。不仅如此,有些孩子还会面对个别无良教师的暴力责罚,还有可能会遭遇“绿领巾”和“智商测试”之类的教育“软暴力”。这种情况下,使得本就压力重重的孩子,如何快乐得起来?

令人欣慰的是,社会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注意到对孩子的教育要遵循客观规律,给孩子充分的环境以展现其自由天性。近期,教育部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社会意见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对3-6岁幼儿各年龄段提出了学习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以“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南》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并强调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切忌对儿童发展教育进行“一刀切”。可以看出,作为对幼儿发展的指导性参考文件,《指南》有利于老师和家长根据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培养孩子,从而对于遏制“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提高孩子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对于物质层面的关心,儿童更需要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其实,儿童的快乐很简单,就是不要对他们的成长设置过多的条条框框,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让他们充分展现自由天性和个体差异,展现真正的自我。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